《论语》学习第205天,9.18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5天

原文阅读: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好道德如同喜好美色的人。

启发思考:

        《史记》记载,这句话是孔子在卫国说的。当天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让孔子的车跟在后面,招摇过市,孔子觉得很丢人,发了这句感叹,做出了离开卫国的决定。

        钱穆先生说,本章叹时人之薄于德而厚于色。或说:好色出于诚,人之好德,每不如好色之诚。孔子此章所叹,古固如此,今亦同然,何必专于卫灵公而发。

        谢良佐注解说:“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而民鲜能之。”好色都是真心诚意的,是出于本能无法作伪的。有许多假装不好色的,但很少假装好色的。如果能像好色那样好德,那就是真好德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经·关雎》也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实际上,孔子并不反对生活常态中的“色”,他在《礼记》里讲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反对的是好色超过了好德。好色和好德,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象征来理解。前面他说“不为酒困”,这里就是“不为色困”。人生离不开色,但色不是唯一。

        绝大多数人做到“好色”容易,因为这是欲望本能,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做到“好德”不容易,因为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形成阶段需要付出持续而坚韧的意志力,只有达到知行合一时,方可转化为内驱力,不需要消耗额外的意志力。

      借用之前学过的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来理解,“好色”是生而知之,可安而行之;“好德”则是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或者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强行之。能够做到自发地如同本能般的按德的标准去做,一定做了才踏实,才舒坦,这就达到好德如好色的境界了。

        孔子本人是真正好德的。卫灵公给他六万石粟米的优厚待遇,出门还让他跟在自己后面第二辆车,以示尊重。但是,孔子发现,卫灵公夫妇只是把他当门面人物招摇,并不真正接受他的思想,更不会给他做事的权力。既然不能施行自己的德政,孔子转身就走了,因为德对于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

        顺便说一下,虽然卫灵公确实是超级好色,他的妻子南子也以淫乱闻名。但他其实也是好德的典范,绝对超过大多数国君,只是好德的程度被好色的声名掩盖了。孔子也夸奖过卫灵公,鲁哀公问“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没发现谁最贤,或许是卫灵公吧!所以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卫灵公自己是要求奢华生活,但是他知人善任,用了一批贤才。所以当时卫国的政治经济,在列国比较来看,还是非常好的。从他的谥号灵公,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评价:“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他是个大懒汉,但他交出的成绩单并不差!他就是很任性,放纵自己,不能见贤思齐,但他能用贤才。谥法“灵”是:“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国家乱了,但是还没有伤到根本。

      当然,后世也有把孔子对卫灵公和南子的评价由批评翻案为赞美的。这也许有些过于演绎了,不过,尽量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不用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标签,可能我们获得的感受和收获更大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05天,9.18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