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孤独的黄昏回家路

 傍晚6点,酉时。立冬以后,天暗的时间越来越早了。这个时刻,天已经完全黑了。开车回家需要打开车灯。

路灯,一盏盏地亮起来了。倦鸟归林,本该是充满着欢乐和温暖的归路,却每每心中凄凄惶惶的,又不知道这份不安来自哪里。

这种情绪对我来说由来已久,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了这种不安感。那个时候特别不喜欢学校放假,哪怕一个星期只放一天假。

放假回家,离开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尽管我也没有多么喜欢校园生活——但总觉得和同学在一起是安心的,而回家反倒是不知所措的。

那时候的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归属感,爸爸妈妈整天忙着工作,也未必有多余的闲情逸致来管我。感觉和他们说不上什么话,也没什么沟通。

和同学们在一起呢,也许因为都是青春期吧,就会有一些相同的感触,反倒会有一种不需说明的认同感。

后来成了家。本来是因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才组成的家庭,但却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自领域的不同,慢慢地,回到家里,彼此能说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有一段时间,觉得也就那样吧,反正家家大约都一样吧,忽然就羡慕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像每天早上醒来,他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而我呢,尽管已经很努力地在跟进了,但是可能对方的脚步迈得更大,走得更快,哪怕我一路小跑,也跟不上对方的节奏。

于是每天下班以后的回家路上,情绪变得那么地不确定,到底该喜,还是忧,反正没有什么幸福的感觉,有的只是不安。

然而事情总是会发生变化,或者在这个多变的世界,本来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我才明白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个道理;也是到了这样的年龄,才算知道什么叫做虚度了光阴,一事无成。

因为就算自己走过了这几十年的光阴,却依然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然,其实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曾经以为平淡是生活的原态,平平安安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是最远大的理想;

曾经指望着一句海誓山盟,能够让自己有一个依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背后有人能够支持。

但是真的当陷入困境,却发现不仅自己的背后没有人,连困境都是因他而来。这个时候,那种深深的无助和慌乱,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到了孤独的深渊。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去反省自己这几十年,到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才会走到这样的境地。

所谓绝处逢生,大概也是因为退无可退,才会去振作和突破;也恰恰是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挫折,才会反省,会重新布局自己的人生。

当我回头去找自己不安的原因,才发现不安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似乎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或者是因为太多的念头,纷纷乱乱的,从中丹田升起。

我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中丹田。于是惊喜地发现,这时脑袋里面的判断越来越少。当判断和分辨越来越少,这个世界就变得简单了起来。

就如同在看一朵花,并不会去判断它的美丑,而是直接去感知它的颜色、气味、形状、乃至它所在的环境,于是,当下就和花在一起,哪有那么多的悲春伤秋呢?

当然并不是说就成了泥塑木雕,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了自己的情绪,并不是的,只是情绪很快出来,同时消散得很快,不再容易被好的坏的、有利的、不利的牵绊着自己。

于是回家的路上尽管还只是一个人,看起来孤单,却也变得简单。没有太多的牵绊和判断,不去预设回家以后要处理的事情,而就是集中精力地开着车或者听着广播开车。

这样的变化让内心的孤单和凄惶,还有不安都变得很淡很淡,有的时候甚至感受不到。

细细地品味自己内心的孤单和凄惶、还有不安,似乎都来自于恐惧,恐惧对未来不可知,恐惧于即将发生的不知是好或者坏的事情。

一方面有着种种不停歇的判断和分辨,一方面又不能够立在当下,这让我们成了没有根的浮萍,到处飘零。

当如果能够安住在当下的时候,就会发现眼前能做的事情才是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契机。我们与其花时间、花精力消耗在未知的事情上,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情。

当然,中国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这个远虑也是基于当下的基础上的远虑。

所以与其各种惶恐,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把根牢牢得扎进自己能够够得着的土壤里,而不是像榕树一样,让根在空中随处飘摆了。

泰戈尔说,人若不经历黑暗,无以通达光明。孤独也是如此,我们正好借由孤独,找到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语||孤独的黄昏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