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史蒂芬.柯维的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被很多人推荐了,这段时间终于看完了,抒发一下感想。

史蒂芬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知“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糊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七个习惯模型

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既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我们不能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的症结,而应该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习惯二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我们做任何事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即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惯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态意图,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样的人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最高层次的聆听是移情聆听,它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四种“自传式回应”: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地。沟通的三个层次: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信任度,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为情况恶化做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或输;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但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最高层次的沟通是统合综效,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信任度,它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沟通的层次

习惯七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人生的四个层面休戚相关:身体健康有助于心智发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圆满。因此,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在培养独立性的习惯方面加以改进(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螺旋式上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