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戒掉无效刷屏?

      今天中午做饭的时候,我一边看好看视频,一边炒菜, 不过这会儿我不再是刷无效短视频了,我不是看英语视频,就是看做菜视频。我突然意识到前面几天自己跟那些终日捧个手机,刷些抖音,火山视频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的人毫无二致。

      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大多数人对这些无效视频上瘾程度,不亚于毒品?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尝试刷一下,并自称只是所谓的一下,却不想在点开它们的一瞬间,就上了瘾。

刚开始轻松和愉悦会伴你左右,可没过多久,它们就玩失踪,取而代之的是无感、焦虑、眼睛或其他部位的酸痛。屏幕那头的笑靥如花,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灰头土脸,精彩纷呈的虚拟世界并没有让现实生活迎来阳春三月,有时反而是寒冬腊月,收获的只有空虚、沮丧、悔恨。

也许,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保有一丝理智,跟自己说:“亲爱的,长期对着电子屏幕对眼睛不好,有损颜值和健康。”侥幸希望自己再刷一个或者再过几分钟就立即停止刷屏。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慢慢的,人们变得麻木,变成一个刷屏机器人。看似不起眼的一会儿,可累加起来,有时就是一整天的浑浑噩噩,蹉跎光阴。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沉迷于刷无效视频?可能有以下几点心理机制:

一没有人生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自然没有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二被负面情绪所困,自暴自弃,反正已经刷上了,那么就刷个够吧。三大脑被多巴胺劫持。比如手机的朋友圈、短视频,你总是刷了还刷,即使很晚,很困了,也难以放下手机,而之所以我们这么容易对这些上瘾,主要是多巴胺所带来的【期待奖赏】。大脑在默默地跟我们说,下一条短视频会更爽,你能够收获到更多的“快乐”,从而让我们产生期待,但这并不是满足。于是,大脑不断追随着这种快感,殊不知这种快感只是【期待奖赏】,即只会让你感到期待,并不会让你满足,所以才让你一直不断地去重复做,某一件其实并不快乐的事。

四蔡戈尼效应,它是指:人们大脑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换言之,人类的大脑默认完整性模式,而刷屏是一个非常没有时间边界和缺乏停止提示、持续周期长的操作,其幕后强大的的工作团队,将根据你个人的喜好,如同瀑布般,源源不断推送相关视频、资讯,做事坚持有始有终的大脑,让你根本无法停止刷屏,直到自己双眼双手疲倦不堪才罢手。

那么,了解以上这些心理机制有什么用呢?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时并非是我们的意志不够强大,更不要总是期待,用自己的意志力,与平台幕后强大的工作团队抗衡,因为意志力也是会被损耗的。当然,不是说我们要坐以待毙,“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我们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就不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要被终结了,不是吗?

   

1思维决定行为,心理疏导是前提。

树立和明确目标,尝试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理想和愿望,我需要怎么做或者我要付出哪些代价?我的近期目标是什么?刷这些视频与目标有关系吗?

这时,有人会说:“我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啊,可有时候,为什么还会忍不住耍手机?”

玩手机有时只是我们心里活动的投射,是对某些情绪的反馈,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真实意愿。

一起来回忆一下:

每当我们感到累了、紧张、悲伤后悔、暴躁愤怒、焦虑害怕等等,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办法时,是否轻而易举玩起了手机?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让我们拿起手机,用表面的快乐讨好自己,让自己感到轻松一点;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回避这些情绪感受所对应的事件。此刻,我们情绪很低落,自控力是非常之差。刷着,刷着,时间过去了好久,好多正事都拖着没做。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呈现“破罐子破摔”自我惩罚的状态。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停止自责内耗:“你怎么又玩起了手机?”,应该蹲下来,去看看,内心那个蜷缩在某个角落,无助、脆弱的小孩,一边轻摸他的头部,一边柔声细语说:“小家伙,你真是不容易!你现在的心情,我很理解,也很同情。我知道,你并非真的想玩手机。我要怎么做才可以帮到你呢?”

负面情绪是人的某种需求未被满足的结果,我们对抗问题事件、回避不良情绪都是无用的。要怎么办呢?静观和关怀自我。静观是让情绪自然流淌,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不再对抗和逃离。关怀是拨开情绪的层层外衣,探索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这些引起不良情绪的问题事件,通常不会自行解决或消失,甚至会越来越麻烦。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清除干净。

亲爱的,以后当你心情不太好时,又意外“迷失”,请不要再斥责自己,并对自己说:“无论你盯着电子屏幕,已经多长时间了,我都原谅你,因为现在停下,永远不算晚!”

      2变沉沦为奖励,变被动为主动。用内啡肽取代多巴胺,收获真正的幸福快乐。

每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做了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可以奖励自己看一个电影、小品、或其他想看的短视频、打游戏、聊天等等,前提是能把控时间。

无论减压、打发无聊也好,还是奖励自己也罢,除了刷手机,还有很多其他更积极的方式,用高级的内啡肽取缔低级的多巴胺,让休闲时光变得更有价值。

比如:培养一些高品质的兴趣爱好,把刷无效视频的时间用来学习一门语言或运动、烹饪美食、写作、照顾绿植和宠物、下棋、和家人联络感情等等,把这些兴趣爱好变成任务和习惯,每天结合个人情况,抽出一定的时间完成它们。

这些兴趣和爱好,不仅能让你我的生活添色增彩,妙趣横生;而且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加分项,或开发出自己更擅长的领域,把你我带到更好的平台,看到更广阔美丽的世界;甚至可以为我们保驾护航,当感觉“双翅无力,摇摇欲坠”时,它们是你我心灵旅途中的服务区,可以让人重拾能量和勇气,重燃斗志,振翅高飞或回到正常的轨道。我们的人生因此变得丰盈而有张力,不再是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生存模式。

      谢谢你!文章篇幅有点长,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渴望自己不断精进的人。希望你能耐住性子看完,你会觉得很值。

      3保证充足睡眠。没有精力,就没有体力和意志力,如同吸食鸦片的士兵,毫无战斗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疲劳更容易让我们沉迷于不需怎么费脑或毫不费脑的无效刷屏,如此,我们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睡眠不足——刷无效视频——睡眠不足。

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最美央视主持人董卿在一次在采访中,她说:“我从来不带手机,或其他任何电子产品进卧室,无论多忙,睡前阅读1小时,看完书就安静地睡觉。”无论是在《中华诗词会》,还是在后来的《朗读者》中,她总是在不经意展露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不是靠“人设”就能制作包装出来的,而是靠她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她把年龄活成了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大概就是董卿本人吧。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不带电子产品进卧室,不玩手机,但我实在睡不着,也不喜欢看书啊,怎么办呢?那么就听催眠曲、轻音乐或晚安电台、记英语单词、看短篇文章等。总之,是持续周期较短的就行。记住,千万不要写作!因为写作会让脑细胞处于很兴奋的状态,难以入睡。

      4制定计划表。

心动不如行动,有行动,梦想才生动,生动从“表”开始,即让你的想法付诸笔端,把你的行动目标列在一张表上,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当你把目标写在纸上后,它们就清晰化、具体化了。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自然获得了一种确定感,而确定感能轻松激起我们的行动力。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目标没有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那么它就只是一个愿望和空想,没有任何生命力。没有以书面形式记录的目标将变得模糊,继而导致:

行为混乱、毫无方向,还会引发拖延,从而浪费和提高时间成本;

被动懈怠,此刻变成了——不是我们在做事情,而是事情在推着我们走,无力、沮丧、悲凉、暴躁甚至愤怒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争相骚扰我们。

“被动,即失控。人生脱离掌控,四处漂浮,自己不知道在干嘛,遥控器不在自己手上,人生还有比这更糟的感觉吗?”相信你我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吧。

研究表明:大约只有3%的成年人拥有明确的目标,并把目标用书面化的方式记录下来。但学历和能力相等的条件下,那些写下自己目标的人,比没有写下自己目标的人的成就高出5~10倍。

        钟南山院士、 美国的开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和SpaceX的创始人兼负责人伊隆·马斯克、微软创始人和“亿万慈善家”比尔·盖茨等等许多社会精英和名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严格的时间表和固定的日程,学会有效地管理时间是提高效率和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试着每天睡觉前或早上起床后,花上大约十分钟按重要顺序划分事情的优先级,制定明天或当天,从早到晚(睡觉前)的日程表,并遵循二八原理,即80%的成功源自20%的行动——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其他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了,或者干脆不做。

重中之重来了——为每项任务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期限。

为什么要设置时间期限?

时间期限即精神压力。当时间期限摆在眼前,人会感到适度的压力,这种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记忆力得到提高,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全身心投入到当前任务中。

在提升工作效率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规划相对较短的时间期限,利用设置的时间临界点,让自己发挥更多的潜能,使效率最大化。

那怎样设置时间期限,才算合理?

举例说:你洗脸刷牙要5分钟,那么你就安排十分钟。

给每项任务拟定一个基本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预留一些时间。

那为什么要为任务预留一些时间?有什么好处?

因为在你洗脸的时候,也许你的手机会响起,或者你的家人会跟你说一些话。对,没错,这些预留的时间就是为了应对那些突发状况。

时间宽裕的好处:

1)容易专注、高效,任务能如期或超预期完成;因为时间宽裕,我们完成任务的同时,内心会平静、充实,在任务挑战难度与自身技巧相匹配情况下,还会进入心流模式,体验到深层的愉悦感。

2)而好的心情,会让能量损耗少,并且可以激发潜能,为下一个任务充电续航。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出色完成任务-心情愉悦-出色完成任务。于是,我们做每项任务时都是幸福感持续,动力满满,想不成功都很难了吧。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做计划表时,目标不能设定太高或太低,以垫垫脚就能够为原则;目标不能太多,一天一般大目标以3至5个为宜,这样一来,我们才能保证为每项任务多安排一些时间。当我们完成某个任务时,如果出现紧张、慌张、焦虑不安、急躁甚至暴躁等等。那么,请问一下自己:“我是目标太多了,还是时间安排少了?抑或是目标事件挑战水平太高,需要将目标降低一些或者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如果我们感到无感、无聊,怎么办呢?对,我们可以提升事件挑战难度,即设置更高的目标。

5采用微习惯策略;及时奖励,为自己喝彩,将积极信念进行到底。

什么叫微习惯策略?就是强迫自己,每天实施1到4个“小得不可思议”的计划好的行动。这些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特殊情况就被轻易放弃。

这些行为具有双重作用——激励你继续做下去;最终成为(微)习惯。

嗯,请等一等,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养成习惯?

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研究也得到了证实,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并不是我们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行为,大约只有的5%是非习惯性的,而95%是习惯性的。

习惯的力量顽强而巨大。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被习惯左右,最终被习惯同化,成为习惯的奴隶。人是有意识活动和受心理暗示最强的动物物种。习惯在人的身上的反应和作用更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习惯主宰人生。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积极的习惯说不呢?

好吧,让我们首先养成第一个很棒的微习惯——树立积极的信念,建立习惯性的积极思维模式,终身受益。

每天对着镜中的自己说:“你很棒,你可以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信念的力量巨大无比。从某个角度来说,实现目标不是一个想法,而是一个科学项目。你不认同?那请看下去。

在1998年《纽约时报》中提到的毒葛实验中,(哦,具体是什么实验?因为篇幅的关系,大家可自行了解。 )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 ·你的信念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的大脑会按照我们的预期行事。

你的信念就像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其中的工作原理如下:你的信念影响你的情绪,你的情绪影响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影响你的结果。

这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潜能,那么这种信念就会使其成为现实。你对同事、配偶或孩子的期望可以使这些期望成为现实,当然更包括自己。

所以,每当自己取得了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的,那么就给自己奖励、喝彩,要记得,它们的前身是“你很棒,你会越来越棒!”的信念和期望,做自己的忠实粉丝,变成自己所期待的偶像。

      虽然,此篇文章是说给被电子产品困扰的人士听的,但是每个想通过自律改变现状的人都可以参考一下。没事,早点睡吧,刷屏君!愿今夜好梦!读到这篇文章的各位,关于如何戒掉无效刷屏,还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呢?热烈欢迎您的分享!谢谢!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那建议收藏一下。共勉!再次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戒掉无效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