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少年攀登史-王莽

混乱不是深渊。 

混乱是阶梯。 

很多人想往上爬 却失败了 

且永无机会再试。 

他们坠落而亡。 

有人本有机会攀爬, 

但他们拒绝了。 

他们守着王国不放 

守着诸神 

守着爱情 

尽皆幻灭。 

唯有阶梯真是存在。 

攀登才是生活的全部。 

时代背景:前汉自宣帝以后,元帝、成帝、哀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平帝,一发腐败得不可收拾。

元帝把所有工作交给宦官去做,业绩一塌糊涂,自己沉迷声乐。

而成帝迷恋酒色,宠溺赵飞燕姐妹。把所有工作交给外戚王家,政治更加黑暗。

哀帝搞同性恋,把工作给男宠董贤,自己享乐。国政于是糟糕到了极点。

一、困苦的少年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父亲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王莽四岁丧父,十四岁那年,他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五个叔叔在一天之内封侯。唯独王莽的父亲去世早,没能享受到荣华富贵。

从年少起,王莽就饱受家族冷眼,这种巨大的反差让王莽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当同龄人正声色犬马时,他却在勤学苦读。此外,他承担起这个家族的一切负担,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

王莽对比现实家族子弟声色放纵,自己和百姓的穷苦困境后,深感天下如此不公,羡慕《周礼》里面社会大同的美满幸福,或许此时让日月换新天的想法已经萌发。王莽于是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的约束自己。

从此之后王莽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王莽就是这个大族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

二、攀登之路

攀登的路上,王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公元前22年,王莽的大伯父王风一病不起。王莽就床前侍奉,端汤递药,殷勤照顾。照顾了几个月,从不离开,比他的儿子们还孝顺。王凤对此十分感动,他临终前,嘱托王太后和外甥汉成帝关照王莽,二人都答应了。这样24岁的王莽才走上了仕途。

王莽的第一个职务是黄门郎,小官,但常伴皇帝,机会多。王莽做官后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清廉俭朴,他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同族的王商,官至大司马,他也很欣赏王莽,就向汉成帝上书,让皇帝给王莽封侯,朝中不少名臣也赞扬王莽。于是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同时他还被提拔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30岁的王葬就位极人臣,进入了权力中心。

王莽成为重臣后,并没有改变,仍然礼贤下士,谦恭自律,这样王莽的人气更高了。大司马王根病重请辞,正在物色接班人。而王莽,就从声色犬马的王家子弟中脱颖而出。

不过这次王莽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叫淳于长,是王莽的亲表兄弟。被成帝赐定陵侯权势比王莽还大。不过王莽一面照顾王根,一面派人收集淳于长为恶的证据。

淳于长也确实劣迹斑斑,他不仅做了高官后就骄横跋扈,而且觊觎许后的美貌,经常调戏。王莽将淳于长的丑事都上奏,结果成帝震怒,处死了淳于长。这样,38岁的王莽就当上大司马了。

王莽能有今天,全是他克己修德,吃苦耐劳,用行动赢来的。所以,他当上了一人之下的大司马,不仅没有飞扬跋扈,甚至还比以前更严格要求自己。他得到的赏赐和俸禄都用来礼遇贤良,而自己却更加节俭。不过这次王莽的苦心还没见成效,就被赶下了台。

汉成帝纵欲过度暴毙,哀帝上台,他的外戚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就与王氏争权。哀帝也痛恨王氏专权,就对他们进行打压。这样王莽不得不辞职隐退,回到封地新野。不过王氏专权近30年,势力极大,哀帝也无法彻底剪除,太皇太后王政君也只是退隐后宫,暂不理事。

王莽回到新野后,并没有灰心、继续结交贤士,勤俭自律,以便博取声望,伺机再起。在这期间,王莽一直关注朝廷动向,寻找回京的机会。他的次子王获误杀了一个家奴,这让王莽看到了机会。他逼儿子自杀为奴仆偿命,以此来博取民心。

果然,此事经过王莽党羽的宣传,震惊朝野。许多大臣有感于王莽的正义无私,上书哀帝,为他请命。在众臣的呼吁下,王莽以给太皇太后侍疾之名,重回了长安。

一年后,哀帝病逝,无子。临终前,他将大权及玺绶都交给自己的男宠,大司马董贤。董贤无能,哀帝一死他什么也不会做。结果71岁的老太皇太后王政君再次扬威,她从董贤手中夺到传国玉玺,又逼董贤自杀,然后将汉王朝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莽、自己退居幕后摄政。这样,45岁的王莽走上了专政之路。

王莽在董贤死后就重新当了大司马,由于积累的声望,他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这样,王莽很快就掌握了朝政大权,之后将丁氏、傅氏两家外戚赶出京城。这样,王莽彻底掌权,朝中都是他的党羽,再无敌手。

王莽的野心越来越大,毒死了年仅14岁的小皇帝后拥立了2岁的孺子婴为太子,自称“摄皇帝”,代太子处理朝政。公元8年,王莽觉得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决定代汉自立。

王莽经过一系列炫酷的操作后,光明正大地逼5岁的孺子婴禅位给自己,宣布代汉自立,而流民也把王莽当成当世圣人,渴望王莽拯救自己。由此,在大家的拥护下,54岁的王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改国号为“新”。

三、理性国

王莽当了皇帝依然是那么的勤俭节约,殚精竭虑。身处高位仍心系黎民苍生,发出“富者规地千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感慨。

心怀崇高理想的王莽希望能够实现“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王莽希望官吏们能和百姓同甘共苦,遇到灾害年景,扣减薪俸。

王莽开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全盘改制。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改革。王莽宣布,新朝实行王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先收归国有再按人头平均分配土地。并且,从此以后,任何人不准买卖土地,土地国有,不准买卖,防止资本家兼并土地,这是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公有制制度。

四、当理想面对现实

轰轰烈烈的土改开始了。王莽对大地主和大官僚说,你们赶紧把土地分给流民。又对流民们说,你们赶紧去向大地主要地去。

但问题是,大地主凭什么要平白无故的分地给失地流民呢,失地流民,靠什么手段来从大地主手里拿到地呢?王莽很幼稚地认为,土地革命这件事,靠人民自觉就能完成了。

土地革命这种事,历来都是需要铁血政策来实现,幼稚的王莽却把它当成了儿戏。结果是,流民要不到土地,王莽得罪了流民。

官僚资本家,还有地主豪强所代表的农业资本家们也埋怨,我们把你推上位,你为什么还要让流民来分我们的土地?于是王莽也得罪了这些人。土地革命推行不利,还把全天下的人民都得罪了。

原本大家兴高采烈的认为,选了一个圣人,就可以匡扶已经糜烂的汉朝社会,结果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王莽当初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现在,王莽变成了全国人民的仇敌。流民军开始起义,豪强们开始割据,天下大乱。

五、灰飞烟灭

就在王莽的政权摇摇欲坠之时,统治集团内部也乱了。

王莽手下的权臣想趁机夺位。王莽察觉后大怒,将这些人全部杀死,连子孙都屠戮干净。经过此事,王莽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手下,整天疑神疑鬼,看谁都可疑。

没想到王莽正防备朝臣,后院也起火了。王莽的孙子想取代王莽,自己做皇帝,事情泄露后,畏罪自杀。王莽气得快死,将儿孙们都赶走,亲人也不敢相信了。

王莽的皇后病危,召太子回京。结果王莽疑心太子不轨,将太子也赐死了。王莽就这样逐渐成了孤家寡人,他众叛亲离,新朝也四面楚歌了。

王莽面对内忧外患,实在是无力回天了。

公元23年,王莽军与愤怒的流民起义军绿林军在昆阳交战,王莽军全军覆没。最后流民冲进了皇宫,把王莽给肢解了,王莽54岁称帝,建立新朝,在位14年,终年68岁。

总结

1.论吃苦

王莽一生都在修德,一直吃苦耐劳,清廉俭朴,勤俭节约,殚精竭虑,钱财都用来结交贤能之士,一直持续将近50年,自己都没有怎么花天酒地,声色犬马过,意志力可谓夸张可怕至极,恐怖如斯,这简直就是毫无私心的人。

大部分人之所以贪权是为了享乐,但是王莽,掌权后也勤俭自律,始终如一,也不怪当时,上至权贵,下至流民都推崇王莽。吃一天苦很容易,吃一阵子苦也面前能忍受,主动吃苦,而且还坚持了几十年,简直难以想象。

看看朱元璋杀的贪官就知道吃苦有多难了,朱元璋给的工资低,大家都要被动的省吃俭用,但比王莽的日子过的好。官员不想过苦日子,于是贪污,朱元璋杀了十几万,杀了三分之一的官员。

凡是能过好日子的人几乎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苦日子,不然也不会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了。王莽反着来,坚持了50年,所以世人都把他当在世圣人,堪比孔子级别的人物。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扪心自问,自己做不到啊。

2.论虚伪

很多人都说王莽和刘备一样虚伪是个“伪君子”,这点我不敢苟同。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真伪?

看他发迹达到目标后行为有没有改变,如果始终如一则为真,发迹后行为改变的就是伪。

那些看到王莽始礼贤下士,勤俭节约、孝敬母亲、为人谦虚……的生活态度,一生终如一还说王莽是伪君子的人,只不过是自己做不到就认为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的无能鼠辈。

有人说王莽于朝政混乱趁机偷取大权,我则不这样认为。

如何判断一个人士为了权利还是想救民于水火?

这就看他成功后,是为公利还是自己的私利,显然王莽是为公,王莽完全可以称帝后,实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和权贵处理好关系,自己过奢华的生活,但是王莽没有这样做。王莽选择了对抗权贵,选择了救民于水火。

天下不是权贵的天下,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那么,主张天下为公的王莽的行为绝对是正义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正义的王莽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个问题和冰与火里面的艾德-史塔克被砍头一样的道理,一样坚持正义,但是他们都败北了,为什么?

在文章《屌丝之苦与强者之路》里面分析了三种社会,在帝道和王道社会,人们尊崇天道治国,核心就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就是正义,天下为私就是邪恶。

但是自东周后一直到现在,大道被废,人都不尊天了,尊崇天的好处就是你再牛能牛过天,所以不服的有野心的人也只能默默无闻了,但是自东周后一直到现在社会进入霸道社会,人不尊重天了,不尊天尊什么?

比谁谁比谁强,尊最强者,你说听你的,他说听他的,大家彼此都不服,大家都标榜自己正义,所以就只能pk,胜者为王,所以霸道社会的正义就是:胜利就是正义,社会的核心就是权变,大家都想胜利,于是各种权利的斗争拉开序幕。

所以在霸道社会,为公不是正义,为私也不是正义,胜利才是正义。为公自然容易拉拢底层人民,因为底层人民最多,为私自然容易拉拢权贵,权贵普遍大家族,几代人发展下来自然势力强,所以权利斗争就转移到阶级斗争。

王莽领导庞大的底层pk权贵,为什么失败了呢,因为一开始王莽pk的是权贵,但是由于把改革当童话故事,以为只要喊喊口号,对大家做做动员,做做思想工作就可以完成。

所以王莽动了权贵的奶酪,得罪了权贵,王莽没有实现分地的诺言欺骗了流民,从而得罪了流民。王莽由pk权贵,发展到pk权贵+流民。

而在王莽外部处于混乱的时候内部也不安稳,先是手下权臣想乘机夺位,然后是自己孙子想取代自己。王莽于是不相信任何人了,其实这种事情很正常哪朝哪代一大堆这样的事情。刘邦的小弟韩信还有自立的想法呢,刘邦的老婆吕后也各种专权。

但是王莽太过于理想化了,他看不透世人了。

而被底层人抛弃了王莽,基本上得罪了所有人的王莽,想不失败都难。

3.论强者

意志力强的上天的王莽失败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的强者三部曲是:志气或者意志->才能->机会

王莽的意志毋庸置疑,肯定高到天上去。

但是王莽的才能也毋庸置疑,低的令人发指。

而王莽依靠家族和自身的德行获得机会后,问题就出来了,王莽不是靠才能获得的机会,王莽靠的是德行。

为什么强者三部曲没有德呢,因为要直面现实,解决具体困难的,才能代表的进取比德代表的仁,信,俭,勤更具有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帝道社会三不朽是: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因为时代变迁很多东西都变了,所以要不遵古法

所以霸道社会的三不朽原则要改成:立功,立言,立德

为什么在霸道社会立德,直接从第一降到第三呢?

首先看看德在道儒法三家里面的含义。

道家:行于大道的是有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抄小路,走小道的是无德(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儒家的德主要是孝慈。晚辈要孝敬长辈,长辈要慈爱晚辈。所以有四种情况。

有孝有慈:最幸福的家庭

有孝无慈:一般在重男轻女家庭,女的受到父母不公正待遇。

无孝有慈:一般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身上发生,年轻人不甘心于贫苦,把贫困原因归于父母,父母觉得对不起子女,各种疼爱。

无孝无慈:类似张爱玲的家庭,以及古代帝王家

法家不讲德,只讲善恶,尊法守法就是善,就是良人,不守法的就是恶人,一般都是要处以刑罚

现在社会都是内儒外法,所以个人对外遵纪守法,自身,孝敬父母就是有德的人,而现在普遍讲的道德其实就是个人素质。

为什么德不能取代才能呢?

因为霸道社会的核心就是服从强者或者强势势力,而强弱会转化,所以竞争就是永恒的主题。竞争的核心就是立功,立功的差别在于才能,才能的差别在于进取,进取的差别在于意志和理智。意志和理智的差别在于思想,思想的差别在于环境,知识,人物,事件,目标等一些因素的总和。

为什么王莽改制失败,王安石变法失败,而商鞅变法成功呢?

差别在于解决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很多人常常感慨历史上这个那个人物复杂,其实非常简单,看他的志向,看他的目的,在文章《刀尖上的的舞者,时代的弄潮儿-苏秦》中已经说了,对于一个强者来说目的是不变的,而方法和手段可以千变万化。

所以你从方法和手段入手分析人物自然云里雾里,这个分析是这样,哪个分析又意外一个样,看一辈子也不清楚;看清楚一个人就看他的志向和目的,一秒钟搞定,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人说王莽杀儿子特别虚伪贪权,同样的武则天集权时也杀自己孩子,最后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不能因为王莽最后结果不好就否定他,最高的权利角逐只有大局,其它都是小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想少年攀登史-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