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9~21章

第19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把君王分成4个等级,最高的等级叫太师。

“太上”只上等的政治就是到政合一。因此后来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就是因为老君是修道的人,在众多的修道人当中,我们认为,不是老子自己认为,最高等级的就是老子,所以我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太上,不知有之”老百姓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犹如水和鱼一样,水没有觉得鱼在它里面搅和,两者相忘于无为,各随其性,各做各的事,各过各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 彼此之间相互亲近,互相赞美。  儒家所讲的礼乐安民修己安民?然对劳资来说,儒家最高等级是次一等级的,道家主张我不给你压力,你也不要给我压力,我不感谢你,你也不感谢我,各走各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个道上的。

“其次,畏之”似乎有点法家的感觉,没有明显,只是隐隐约约有那种主张。老子认为,当今讲法治,应该把礼治并在一起看看,如此才能真正的到政合一,才是最高的等级,否则就是西方人的观念了。

“其次,侮之”政府越禁止社会越乱,你越不让百姓做,百姓越反抗,最后给政府极大压力。“君不君,臣不臣”最后暴君刁民就是如此产生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不讲诚信,不以诚信来修己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悠”很悠闲,很悠长,不会三天两头就乱了。这也是老子一再说的,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悠兮”把它与处无为之事联想在一起。“贵言”将他与行不言之教合在一起。“言”其实多半是负面的。“贵 ”重视--若真的很重视自己的话,就不能多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嘴巴能闭就不要说话。

“自然”道德经一共出现5次自然这是第1次。老子所讲的道完全是表现在自然,但是老子所讲的自然跟我们所想的自然是有一些距离的,因此要把它说清楚,自然不是天然。老子不反对人为,因为要功成事遂。

老子的三个方面的自然;

1  天然;就是物理的自然,比如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属于自然现象。天然的是与道德丑不相关系,不能用来做是非评判。

2  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性。“食色,性也”如果人连吃饭都不想就非常危险,若是见到异性没有一点动心,那人类就快走到尽头了。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的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禁欲的。因此我们要自然的生,自然的活,自然的死。在特殊环境中,我们要有特殊的表现,只要不违反自然规律。(比如为国捐躯

3 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无为”就是没有违反自然规律。老子讲过道纪,只要不违反道纪,就可以去做而且必须做。人活着就是要动,动不是乱动,而是大有为的动不为自己喂的,是整个人类着想。人活着要善尽人的责任,人与动物毕竟不同,这是中华道统最了不起的地方,人如果整天讲权利义务,就跟人的价值相差太远了。人是有责任的,要替天地万物着想要,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自自然然的去发展。无为一定要大有为。无为一定要无不为。如此才合乎老子的要求。

道是德之本”因为道是看不见的,所以一个人是否按照道去走,我们要看他的行为态度以及言谈举止。这叫道的作用,这就是象,一切一切的道德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是道是根本,德是所得。“德”与“得”是同音--人按照道去走,走出来就叫德。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人艺固然好,但是要把层次再提高一点就会恍然大悟。大道就是常道。常道是不会废的,然而把高层次的东西丢掉,却拼命宣扬低层次的东西,这就叫害己。每一个人都依道而行,自自然然就和仁义,可是一旦标榜名义以后,便有很多人假借大家所喜欢的仁义之名,来行不义之事。所谓--忠臣后来是奸臣等等。

“慧智出,有大伪”老子用的是慧智而不是智慧,告诉我们,如果君王用智来治国,那么整个社会通通都是假象。你要什么,下面的人就伪装成你想要的样子,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民族性决定的。是很虚假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只有六亲不和的时候才有人出来讲,要孝顺要慈祥,否则孝跟慈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孝和慈是不能鼓励的,一鼓励就假。

“国家昏乱,有忠诚”只有国家很混乱的时候,才会靠一些忠诚来实践,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好事情。如果有很多的忠臣来死谏,那就说明这个君王昏庸到极致了。什么叫道为德之本?我们要明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在大道之行的时候,人不行仁义,仁义自然就出现了,这个叫。无为而治。大智无智,大深无深,大化无化,大悟无悟,大律无律,大谋是不谋,大用是没有用。

道家的整个精神就在这几句话。叫“全真”,全其真,而覆以道。所以道教里面有一个叫全真派,全真就是八八六十四卦里面的无妄卦,就叫真人。全世界都有五轮,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就是懂得五常,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外国都是男女平等,而我们是夫妇有别,虽然是男女,但是有别的,不要去讲平等不平等。

“父子有亲”父子亲情,若父亲和孩子做朋友便没有亲与不亲之分了。

“君臣有义”既然有上下就得上诚心诚意,下忠心耿耿。

“长幼有序”弟弟再不服气也得尊重哥哥,听哥哥的。(合理)

“朋友有信”朋友之间相处最起码的要讲信用。否则这种朋友要来做什么?

曾老认为,我们应该把老子的主张彻彻底底的搞清楚,才知道是非的可贵,本来是全世界只有我们懂的,如果我们把它丢掉,去向那些不懂的人看齐去学习,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也是自作自受害自己的事情。

如何才能变成真人?“一个人只要他的行为可以称为道,他就变成真人了”这个过程不必急,得一步一步的来。老子告诉我们道有三弊,圣智、仁义和巧利。有四要。

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并非反对圣人反对智慧。他反对的是。你既然要做人就好好做就是了,别把自己标榜得像圣人一样,是在欺骗谁呢?当别人赞美你,你信以为真,自我膨胀,处处高调,你越高调越强调,别人越不想听你越危险,最后自作自受。当你有强烈个人主张,有强烈的利益要求,就妨碍了别人,所以你会自作自受。老子主张每个人都过自己的生活,不互相打扰,反正都是自作自受,你不要去管那么多。

“民利百倍”是说你们这些人少来,你有本事是你的事儿,我没本事是我的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生活,我们互相不打扰。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民为什么无孝?为什么不慈?就是认为仁义讲的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虚伪的。当你给老百姓虚讲一套,老百姓会受到感染,所以也用虚的来对待你。因此不要再谈仁义道德,他们自然会回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实际的,否则都是形式上的。大恩不言谢。老子认为尤其是对父母的恩情是不能谢的,你谢谢他,就没有了如花,花一谢,就是凋零了。谢谢是因为以后不想再有瓜葛了。外国人讲究礼貌是属于形式化的,彼此之间没有感情,而中国人要走实实际际的道路,要把这份恩情记在心中,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的。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会去当小偷当强盗的人,难道他们不聪明吗?没有知识吗?不是的,如果他想要偷到是挡不住的。巧妙和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的上面就不对了。人用巧妙来做好事是自然就应该要这样做,然而把巧妙拿来做坏事,来谋求个人的私利,就是没有良心的。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如果拿来当做装饰品当做形式是不够的,是很肤浅很幼稚的,因此没有任何作用。

【顾虑有所属】这三者如果要保留的话,就必须要加上一个基础,因为把这三者提高一些层次,下面给他一个基础上面就变成好的东西了。这个便是四基础了

老子不仅帮我们指出了道的三个缺点,也帮我们找出了4个补救的方法。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就是显象人本来的,就是与生俱来的那种很纯净的本质。比如说看到有人掉水里去了,你有能力把他救上来的时候去救,这就对了。“抱朴”“朴,就是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原物特点是有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虚伪”曾老认为中国人为什么要给别人鞠躬90度呢?那是日本人干的事儿。礼仪不能训练很多人训练培养礼仪,最后就只剩下行事心里头一点没有对你的敬畏感,都是虚伪做作形式化的。“少私”人不可能没有私心,但是要尽量减少我们的私心。“寡欲”要尽量降低我们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欲念以外的东西。欲念是乱性,私心是扰心。会让我们心神不宁,把我们的心性都变坏了。曾老认为现在人只要记住老子的三句话。人人凭良心,实时立公心,自己先立行。

真老认为老子跟孔子是一模一样的,都很崇尚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两位。圣人都很崇尚古圣,先贤,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孔子一说话就是提古圣的名字,老子认为从头到尾不提能他们,即便是这些圣人活在现在的世界,他也是无能为力,因为依照以前那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老子认为他们不能成为样板,这样想就对了。

脑子跟孔子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一个题,圣贤一个不提,圣贤,孔子是好意“孔子让大家有了可以学习的模范,向他们看齐”老子也是好意。“大家只知道有圣贤之志就好了,圣贤之志就是无为之志,就是功成不自居,至于那个人会是谁,每一个时代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老子曾跟孔子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你所讲的人都死掉了,你所讲的事情都是以前的事了,还提他干什么?以前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你若再提,就是鬼故事。如果这样去读历史,倒不如去看鬼故事。

老子告诉我们要读历史,一定要立志,不然怎么知道道纪呢?历史的痕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读出仁民利民后面深刻的道理,那就不叫历史,而叫做历史的意义,所以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历史意义,而对历史真的没有多大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够容易的明白,孔子是重视历史的,老子则是更深一层的告诉我们,要重视历史的意义。

曾老认为我们受老子的影响是比受孔子的影响还要深。

不过要先学儒家的基础,然后下学上达再来学《道德经》,才不会吊在半空中。然而也不要因为这样就认为可以不学儒家,直接来学老子。老子是要比较高一层的人才学得出来的,对于中层基层的人,首先要把儒家学好。

但是老子也生怕我们会误会他,以为是他看不起圣人,看不到仁义,不需要巧利。其实他都是没有反对的,完全没有反对,他只是要告诉我们要少私寡欲,减少自己的私心,降低自己的欲念,把自己很朴素的本性显现出来。那就去圣智去仁义去巧利吧,因为那些纯正的东西如果再加上这些,就会流行于形式,表面虚伪,都是存心骗人的。

所以老子及时的告诉我们,圣跟凡的区别在于为道的功夫。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19~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