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清镇的酸甜苦辣生活

我的诗词之路|李华诗词创作谈

李华


有人说:诗人不一定注定要受苦,但不曾受过苦的注定成不了诗人。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我的一生,冥冥之中仿佛注定要与诗词结缘,这或许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坚持,但是这一切又与时代,与我一生所有的经历息息相关。

记得童蒙时期,时常听大人们讲历史人物及传说,听得最多的就是四大名著之类。父亲读书不多,但是很喜欢看书,而且我的舅舅们都博学多才的,所以我们家兄弟姐妹几乎都遗传了视书如命的优点。当时流行连环画,我又记忆力特别好,几乎一本书看一遍就差不多记得,然后就讲给别的小朋友听。

我知道诗词最早其实是因为我二哥,我二哥人缘特别好,所以经常有他的朋友来我家玩。时常听他们聊到李白,杜甫的诗,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词。当时特别好奇,也悄悄记得几句,诸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类……但很遗憾,记得的都只是些很零散的句子。

上初中时,自己偶尔也偷偷写些句子,但是都凑不成完整的诗。当时一来缺少诗词类的工具书,二来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受重视。每学期所涉及的古诗词少得可怜,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不大。记得后来教材改革,诗词也只是放在最后的附录,显得可有可无。我是属于严重偏科的学生,语文特别好,数学却很糟糕。初中三年,我收获最多的就是古诗词全部背得,文言文也一篇不落。现在还能背得出岳阳楼记。

初中毕业后,接下来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灾难。因为家贫无法再上学继续学习,上山开采石头被山石滚落砸坏双手导致截肢,从此大好青春就失落在命运的掌控中。以后的十余年,是我生活中最艰辛的岁月,极度的贫困笼罩着我的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幸好父母健在,即使生活过得艰难,但是一家人勤俭度日,虽然粗茶淡饭,倒也其乐融融。而且我们家跟邻居们关系也很融洽,生产上时常得到他们很多的帮助。自从二哥,二妹也工作顺利后,生活上经常帮助我们,父母有了养老保险,民政积极帮我办理了低保,家庭才得以慢慢地好转。


这一时期,由于二妹从学校带回来的书籍多了,我才得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也从其他渠道接触到一些书籍,比如《易经》《史记故事》,还有些历史,文学,三教九流之类。记得二妹曾问我想学点什么,我说特别喜欢诗,她就给我带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评注》。这本书被我视为珍宝,一直保存着,这也是我真正开始接触诗词。每当劳作之余,就会时常翻看,有时心血来潮,也模仿着拼凑几句,但纯属自娱自乐。

记得我二舅家有一些藏书,我经常去他家看,记忆最深的是一套线装繁体的《古文观止》,还有一套《红楼梦研究》,里面全是诗词,所以我才会知道了什么贺新郎,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这些词牌。后来在街上地摊买了一本薄薄的盗版《宋词三百首》,于是开创了我写作诗词的道路。

那几年,我的生活都是很单调无聊的重复,除了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就是每天赶着牛,兜里装着笔和本子,带上一本书,到山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有时独坐山间,望着青天白云,想像着遥远的世界,时不时的头脑里冒出几句,然后就掏出笔和本子记下来,回家后藏在床头柜里。时间一长床头柜里积攒了好多句子,然后再慢慢整理成诗,写在笔记本上,当然,没有人知道,后来这些本子都遗失了。

2010年底,堂妹大学毕业后好久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心情很郁闷,我就发了一首自己创作算是比较励志的小诗安慰她,她看后大为惊奇。于是堂妹鼓励我学习上网,因为网上应该会有这方面爱好的人。说实话,当时我是不懂得怎么上网的,于是2011年1月1日,堂妹帮我注册了新浪博客,我就开始摸索着怎么上网,怎么发作品。


几个月后我又开通了新浪微博,时不时发布自己的作品,而我每天有空时就寻找会写诗的人,遗憾的是。几个月都没有碰到一个,常常独自感叹:“天啊!偌大中国,难道就再没有人会写诗词了么?”就在我倍感失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叫《海外诗刊》的征文平台,评论里有一些诗词爱好者,于是我就加了他们的好友。虽然他们都还不是大家,但是也算很有水平的。其中有蓝翎湘儿,岫影云心,齐羽觞。再后来又通过他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如花印象,流星等等。跟他们交流诗词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也增长了见识。

我刚开始写的那些诗词,其实是有很多毛病的。当时并不知道写诗要依格律,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格律,只是凭想象天马行空去的写,有时候一口气写来就是二三十句,最少也是十几句。押韵也是平仄通押,前后鼻韵字完全不分的。填词只看字数相同,该押韵处就押韵,但是完全不合格律。

那时候蓝翎湘儿每晚都会出对联让大家对,后来我们干脆就凑成诗词。他们也私下提醒我写的不错,但是不合格律。说实话当时我非常排斥格律,认为格律是过时的东西,太束缚人了,觉得都什么年代了,还要遵守那些东西。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幼稚,也因为自己的无知觉得好笑。

有一次,也是对联写诗,我依然写的是十几句的,当时有人在评论里留言,颇有些轻视我的味道,朋友帮我作分辩,那人说,“我是担心他这样写下去,以后的作品会是一堆废纸”。当时我听了觉得很不舒服,从那以后好几天我都没有再写。于是蓝翎湘儿私下跟我说:“你的文字功底真的很好,格律对你来说不是问题,只要你肯钻研,我觉得一个星期之内,你就会写得出来,我相信你会做最好的自己,你不会让我失望,更不会让别人小看了”。接着,她给我发来诗词格律方面的基础知识。现在我反而觉得要感谢那个贬损我的人,不是他,我可能只会在诗词的门外徘徊。


花印象、流星也针对我的音韵问题提出建议,花印象说:“填词不光是字数对,还要讲音律,因为词是要能唱的,所以必须按照词谱来填”,并给我讲解了宋词中的一些名篇,知道我没有韵书后,她给我发来《中华新韵》,《平水韵》。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词谱。于是我一有空闲就一边研习,一边再对照古诗词,才渐渐掌握了一些诗词的门径。

有一次,听到岫影云心说起《白香词谱》,说是挺好用,就在网上找到,觉得很合适我,由于家境困难,手机流量有限,我不可能时时泡在网上,再加上流长由于地方偏僻,根本就没有像样的书店,买不到这些工具书,所以就萌生了抄下来的念头。

接下来,我就开始了抄写的生涯,每天只要没事时,就不停地抄。因为诗词这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用的,也不能安身养命,包括我的父母都反对,说我不务正业,应该学那种算命卜卦的技术之类(那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欺骗人的成份,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真的不合适)。所以我抄书多半是中午太阳大时,或者是半夜,虽然要付出比常人多无数倍的艰辛,但是每每一个人沉浸在无限的快乐之中。

抄完《诗词格律基础》《中华新韵》《平水韵》,还有《白香词谱》后,接下来又在《全唐诗》《全宋词》里面选了一些比较喜欢的抄下来。之后又抄《钦定词谱》里面的一部分。这样将近一年日复一日的抄写,以至于得了肩周炎,每当天气变化都会发作。可惜这些资料由于时间长,再加上后来有了相应的工具书后,都几乎遗弃了。

为了认真,系统的学习诗词,我几乎达到痴迷的地步。不断揣摩古诗词中的意境,还有技法,以及谋篇布局。而诗词创作最大的因素是需要灵感,夜阑人静时往往思维最集中,最适合冥想,为此我经常是半夜还睡不着。有时候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头脑里灵光一闪,就赶紧开灯拿笔和本子记下来。有时候忘了记,等到天亮再回忆,结果往往因想不起来而懊悔。


到2013年,我已经大体掌握了诗词写作基础,通过好友杨梦,在qq上认识了一些新朋友,经过交流,跟其中一些功底比较好,学识涵养比较高的结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些学术性的资料,丰富了我对诗词的理解。特别是他们知道我的处境后,鼓励我多写点诗词征文比赛。其中有个好友说:“我看现在网上征文得奖的,很多还没有你写得好,多投点稿,也许能遇到识货的评委,得奖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就试着投一些稿,但是都如石沉大海。后来投了纪念抗战七十周年诗词征文,得了个三等奖,才看到了希望,也增强了信心。

2013年末,好友告诉我说,她在网上看到有贵阳诗词,正在征稿,何不投稿试试看。我原来以为贵州是没有人写诗词的,贵阳诗词也是闻所未闻,也没有怎么关心。经她一再催促,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选了几首按照邮箱地址投了,原以为又是跟以往一样的效果。没想到才一两个小时,就接到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亲切,和蔼的长者的声音,从电话里了解到他是贵阳诗词的主编杨厚楣老师。杨老师接下来询问我的工作和家庭状况,当时我有点迟疑,心里暗想:“投个稿为什么要问这些呢,我到底要不要告诉人家实情”?说假话我不会编,说真话又怕人家会歧视。后来一想,还是据实说出来为好,反正又不认识的,也不会有机会见到。

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情况大体说了,以为杨老师会随便敷衍几句就算了。没想到杨老师仔细听我说完后,又叫我再说得详细点,最后,杨老师对我说:“李华,听完你的故事,我认为,你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诗人,你真的太了不起了”!听到杨老师如此的称赞,我当时忍不住落泪了。我不是因为我的人生而落泪,而是庆幸终于遇到一位知音。这么多年来,诗词是被人认为不值钱的东西,甚至于很多人视写诗的人为另类,所以我写诗词几乎没人知道,也不想跟不懂的人说。

随后,杨老师加了我的qq,并表示会尽力为我作宣传。从那以后,杨老师几乎每天都会亲自打电话给我,鼓励我好好写诗词,开年后会找时间约诗友们来看我。听到杨老师这么说,我除了感激,也多了几分欣喜。我妈妈也很高兴,她笑着对我说:“怪不得你这样成天写啊写的,看来,老天不亏无路之人”。


2014年初,杨老师真的约了贵阳,清镇的十几位诗友来看我,杨老师给我带来一套《资治通鉴》,曾晓鹰老师送我一台笔记本电脑,借这个机会终于让我认识了贵阳诗词这个圈子里的很多才俊,也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人在跟我一样坚持着,守护着诗词这块荒芜的土地。当时大家围坐在火炉边,听我细细讲述我的人生和写作情况,大家都很关心我,完全没有身份,地位之别。杨老师掏出笔和本子,一边问一边记录,说到动情处,大家唏嘘不已。老师们一致要求我加入《贵阳诗词》,后来还纷纷写了文章发表在《贵阳诗词》为我作推介。

在杨老师及诗友们的关怀下,2014年夏季刊的《贵阳诗词》,迅速的在《甲秀毓英》这个栏目推出我的诗词,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同时也结交了很多优秀的诗友,比如张兴,李玉真,徐一雄,李正君,何伟,王福凌,刘灿,陈善姝等等。其中,意想不到的还有黔中著名的诗词大家吴若海老师,不久他和杨老师前后两次风尘仆仆的到流长看我,给我带来了《十八家诗钞》,《唐宋诗举要》,并勉励我一定要多写多练,多向古人学习。后来又经过老师们决定,出版了我和其他六位诗友的作品《黔中七人诗词选》。

跟诗友们认识之前,我说实话还是有点小骄傲的,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经过与大家交流,看到诗友们的很多好诗才自知跟他们比起来,还有很多差距。尤其是听吴若海老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学问。从诗经,到汉魏,唐诗宋词,再到新诗流派以及当下诗词的创作和发展,真的让我由衷折服,也觉得自己以前实在是坐井观天。


清镇的诗友们也对我关怀备至,大家相处得特别融洽,都秉持团结友爱,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使得清镇诗友在整个贵阳地区口碑比较好。这与学会的宗旨和何江老师,邹安富诗兄的努力分不开。邹诗兄还经常默默地帮助我,想方设法为我改善生活的艰难。张兴,李玉真,何伟更是与我时相唱和,彼此之间相互欣赏,从不会计较得失。

2014年农历八月,我最爱的母亲忽然因脑溢血永远离我而去,2015年从小患有癫痫病的小妹又不幸去世,遗下四岁的小外甥雷习晨,我就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与小外甥相依为命。而人生难以承受之痛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幸得杨老师及朋友,亲人们多方开导,才渐渐走出痛苦中。后来在二妹和妹弟的关怀下,我从蛰居四十年的家乡来到清镇。以后又寓居花溪两年,认识了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的一些朝气蓬勃的诗友,时常跟他们一起聚会,夜晚月光下在贵大的林荫小道之间漫步,探讨诗词创作。让我学到了以前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的诗词创作之路愈加宽广。而我这一时期的诗作更加关注时代,更加融入到生活中,几乎摆托了以往的很多泥古,模仿,没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无病呻吟。

2015年《黔中七人诗词选》出版后,普遍反响很不错,也吸引了身在贵阳的山东潍坊企业家白文庆先生的目光。白先生对《黔中七人诗词选》赞不绝口,当时他一下买了三百二十本,这笔资金白先生和杨老师明确作为对我们的鼓励和资助。2017年,白先生又再次慷慨解囊,为我出版《李华诗词集》,成全了我人生最大的心愿。这对于生长于农村,没受过高等教育还失去劳动能力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我的诗词集出版后,杨老师和诗友们,以及我的亲人都尽心尽力的帮助我推销,最后还剩下三百左右本。好友冉竞华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帮我,并积极行动,找清镇市各单位帮忙,终于把剩下的诗集全都消化完了。

我的命运是坎坷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如果不是因为身负残疾,直面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可能会象千千万万平常人一样,会有自己的家庭,或许田间地头,春种秋收。或许会有一份工作,朝九晚五,虚度光阴。那样的话,不过是如同花开花谢,不会在世间留下痕迹。而诗词也可能不会走进我的生命里,也不会因缘际会,认识到这么多可爱,可敬的老师和诗友们。

曾经有人问我对诗词的理解是什么?我想,诗词就是理想的化身,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诗词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血液中跳跃的音符。诗词是灵魂深处的一方净土,是我们找到快乐的源头活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钻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相信传统文化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前途会一片光明。

总之,我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现实和网络中所有无私帮助我的亲人和老师们,诗友们。没有大家鼎力支持,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纵然倾我所有也难以报答大家的深情厚谊,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写好诗,才能不负大家的期望。

李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穿青人,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黔中诗社理事,著有《李华诗词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清镇的酸甜苦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