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影像之力,共建人文湾区

南国春色,满城木棉盛放,春风为凭,传递影像力量,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走过十九载光阴,在今年的四月之春云上相见,再次共享一场关于人类影像记忆的视听盛会。

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广州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筑岭南文化高地,充分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湾区作品入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活动终评,作品深度聚焦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扎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的脉搏,频出佳作,联结了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借助纪实影像的力量,探寻湾区故事的讲述路径。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向世界传递湾区声音的一个窗口,为讲述湾区真实故事,整合湾区文化资源,建构湾区青年认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构建人文湾区,做好湾区故事的讲述与传播,需要以纪录片节为轴,借助纪实影像之力,向世界呈现立体的有温度的湾区形象。

广州节X小蛮腰

以岭南文化为根基,挖掘广东文艺富矿

粤港澳大湾区包含广东、香港、澳门三个毗邻又各有鲜明特色的地区,近代以来的殖民历史使得粤港澳三地在文化发展上颇具差异,在经历“合、分、合”的历史过程之中,三地的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产生了交融与碰撞的奇妙化学反应,而我们不难发现岭南文化基因仍然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岭南文化以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为主体,广府文化中的早茶、老火靓汤等饮食习惯在粤港澳三地中都十分常见;粤剧、粤曲、醒狮、岭南园林等文化特色在港澳地区也得到发扬;列入非遗的澳门妈祖文化与广东沿海有着相似的文化信仰。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上,粤港澳三地血缘亲厚又各具特色,共建人文湾区正是需要抓住共同的岭南文化根基,挖掘共同的文艺富矿,从文化所体现的哲学、信仰、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工艺、音乐、戏曲等精神追求上建构起湾区人民共同的文化精神。

《百年粤韵》剧照

对记忆真实、可靠、完整的保存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塑造文化共同体的深厚基础,在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纪录片创作更加担负着承载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纪录片用真实、客观、生动的镜头记录下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忽视的瞬间,它记录的是历史和现实,提供给我们的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构想。优秀的大湾区纪录片作品有着深厚的岭南文化基因,纪录下大湾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碰撞。例如参加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线上展映的优秀湾区作品《百年粤韵》聚焦老一辈粤剧艺术家对舞台的坚守以及年轻一代对粤剧的传承,展现了百年来粤剧文化经历的风雨与演变。入围终评的《我们正年轻》将镜头聚焦于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讲述深圳人的逐梦故事,诠释新的深圳精神。这些纪实影像建立起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湾区文化的不同面向,建构起历史与时代交融的湾区共同记忆,共建人文湾区需要以文化精神内核为根基,挖掘文艺富矿,借影像之力畅想美好未来。

《我们正年轻》海报

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平台,带动湾区文化资源整合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之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谭奋博就曾表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重点推进纪录片文化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与融合,着力促进‘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与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片节植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借助粤港澳地区共通的粤语,将纪实影像作为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渐成长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和深度发展的重要纽带。经过近20年的辛勤耕耘,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纪录片专业节展,作为大湾区与世界进行深度交流的一大窗口近年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湾区作品参与征片。

根据本届纪录片节对粤港澳大湾区征片数据分析,共有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及中山 7 个城市的共 111部作品报名参评,参与城市超 6 成。在作品的创作主题上则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巨大活力,反映城市发展与时代发展间的互动共鸣,例如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纪录片作品《无穷之路》,透过香港同胞的视角去了解国家扶贫政策,探寻国家扶贫成果。今年也有《陪你在全世界长大》《柴米油盐之上》《孤注》《无穷之路》《我们正年轻》《跑好最后一公里》《1950他们正年轻》《无去来处》8部湾区作品闯入终评。创作者们透过镜头看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本质,透过大湾区人民平凡的故事描绘时代发展的新面貌,建构起大湾区人民的文化共同体。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的亚文化共同体并非谋求湾区城市的同质化,而是希望透过不同的文化展示交流平台,让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进一步被放大,使得城市之间增进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促使不同城市在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潮流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文化特色,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型城市合作范式。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湾区城市真实形象的平台,借助影像的力量建构起城市群各具特色又相互认同的文化身份识别符号,带动湾区城市文化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城市群成员的优势,进而实现更加合理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分工,共筑国际化人文湾区。

《陪你在全世界长大》海报

以青年交流为纽带,共建湾区文化认同

青年力量在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粤港澳青年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力军,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也关乎着湾区未来发展的长远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感需要借助更加深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内地与港澳青年进行丰富、长期与有深度的交流。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孵化电影人才的重要平台,致力于全面培育扶持青年创作者的新生力量,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加,与国际影像青年人才同台竞技。目前参与纪录片大赛的粤港澳湾区青年主要是通过完成的作品在评选中进行交流学习,未来拓宽粤港澳青年交流的形式,加大文化交流的深度,可以进一步利用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的平台,为青年的创作打通共同合作的空间。

在纪录片的合作创作中,港澳青年能够透过摄像机更加细微地了解祖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真正深入、了解与亲历中国内地的文化特色,自觉主动地了解岭南文化,形成体验式的深度文化认同。通过港澳青年自身的经历与视听语言的编码过程,其作品成为了从个体独特视角出发对岭南文化新的创造性解读,进一步加深了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的深度理解。在共创型作品的传播中,透过港澳青年看内地的 “陌生化”视角,青年们可以在纪录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中华文化,而从中华文化的讲述层面,借助港澳青年的“他者化”传播也能起到更加实际的传播效果。纪实影像能够在创作与传播中再次发挥真实的力量,激活共同的文化基因,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深度文化认同。

金红棉优秀纪录片奖杯

以纪实影像为窗口,让世界听见湾区声音

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在一项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舆论的研究中,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舆论中存在“经济形象突出”、“偏重中心区域形象构建”、“精英阶层话语叙事”、“正面形象稳定”4个特点。外媒在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时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而中国媒体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形象传播中也存在一定的话语弱势。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形象的传播需要创新式的呈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是为大湾区纪录片出海,大湾区故事的国际化讲述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空间,成为湾区形象国际传播的一个文化名片。借助大湾区创作者乃至其他国际化的创作主体,多元主共同体参与到湾区形象的共塑中,从多个面向解读湾区文化,塑造立体化的湾区形象,以影像之力,为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人文湾区。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曾表示,广州在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上,将依托节事活动增进穗港澳合作交流,强化文化产业交流发展纽带功能,助推“休闲湾区”和“人文湾区”的建设。岭南文化富矿为人文湾区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一个国际化影像交流平台,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整合,促进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构建,借助人类影像记忆的文化共鸣,进一步让世界听见湾区声音,感受湾区的文化魅力。

《跑好最后一公里》海报

本文已授权,作者: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柯艺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影像之力,共建人文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