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三)

        俗话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14条《教材的首次学习》一节中,开篇便指出:“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而且,他强调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对于教材的新授课,我们该如何把握呢?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第一:课堂目标要明确。

        研读教材,深入备课时,心中一定任务明确。这节课,准备引领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能力?运用哪些教学方式?同时要把力求不出错当做目标提出来,在教学的具体环节,预先估计在什么地方,甚至哪个词,哪句话上学生可能出错,具体是谁可能出错,都要充分考虑到,这样在实际课堂中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从而让课堂更高效。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是否有过不认真备课就走进课堂的现象?——(不备课)是否有不深入研究教材就照本宣科的讲解?——(机械备课)是否有只备教案而不备学生的失误?——(忽略教学重建环节)其实,这正是我们课堂低效,成绩不理想的症结所在。所以,任何一节课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不然,问题只能越来越多,自身越来越疲惫。

第二:当堂训练是关键。

      在新授课的课堂上,一定要设置课堂练习,重点查看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此时,要关注学困生,走进每一个人,发现他们的困难所在,进而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了不出任何一个差错,说明这堂课的知识已经把握了,相信家庭作业也不会出错,我们根本不需要布置家庭作业了。

        回顾我们以往的实践工作,语文老师经常抱怨学生最基本的字词、笔顺都写不对,课文都读不正确,我想如果我们在首次学习这个新知识时如果关注到了这些知识和学生,还至于有这么多的困惑吗?

        静心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专著,愈加敬佩这位教育科学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让我们不断收获、反省和提升。读着读着,我禁不住引发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没有考试,没有了课程标准和教参,那么,我们还会教书吗?我们自身具备教师的知识体系吗?我们知道哪些知识要教到什么程度吗?我们自身的行为又有哪些是对和错的?真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不然真的是误人子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