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最近邹小兵教授在星儿守望者平台举办的公益讲座直播《再谈为自闭症儿童搭建社交发展阶梯》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邹教授推荐了一本书——
《More Than Words》(来自加拿大Hanen中心)。
邹教授在讲座PPT中,展示了部分《More Than Words》中的插图,便于家长们理解各种关于自闭症家庭干预中的方法和场景,因此很多家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台留言或私信询问我们关于这本书的信息。
目前还没有《More Than Words》的中文译本,在购买和阅读上有一定的困难。
不过没关系,我们会和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并且选取书本中的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帮助大家先浅浅认识一下这本书。
*仅凭读书笔记是无法替代书本阅读的,其中肯定会有一定的信息流失和理解偏差。如果有条件,建议大家还是阅读原书哦!
首先,呈上《More Than Words》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说说第一章中提到的孩子沟通的4种阶段,以及父母孩子沟通中扮演的5种不同角色及其作用。
我的孩子处于
哪一种沟通阶段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用一个场景举例:
爸爸买了一串新鲜个大黄灿灿的香蕉回家,放在餐桌上。小明很爱吃香蕉,他看到了香蕉很想吃,就——
A.直勾勾看着香蕉,走到餐桌边伸手去拿香蕉,但是够不着,他很焦急,盯着香蕉努力伸出小手嘤嘤嘤
B.拉着正在玩手机的爸爸往餐桌走,指使爸爸去拿香蕉给他吃
C.站在爸爸面前,看看香蕉,看看爸爸,指着香蕉对爸爸说:“吃!吃!”
D.对爸爸说:“爸爸拿香蕉给我吃~”吃着香蕉时,还对爸爸说:“真好吃!”
您的孩子大概会做出哪种反应呢?
ABCD这4种情况,对应了《More Than Words》中孩子沟通交流的4种阶段:
A.自我议程阶段(前意图沟通阶段)
B.需求发起阶段
C.早期沟通阶段
D.伙伴阶段
以上阶段,并不是指所有孩子都会完全遵从它们的前后顺序依次发展,但确实有很多孩子都是从自我议程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伙伴阶段。
如果我们可以准确地评估孩子的沟通能力处于哪个阶段,就能更好地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不过,单单靠一个“吃香蕉”场景我们是无法准确判断的,我们还得知道更多关于各个阶段的行为特征。
A.自我议程阶段(前意图沟通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显示出一种“独立性”和“封闭性”。他们往往自己玩得很愉快,对周围的人满不在乎。
他们会做出一些带有“沟通意义”的事情,但是他们其实不知道这是在沟通,不知道这会对其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我们举例的A场景中,小明“伸手拿香蕉”的行为有一定的沟通意义,但是他不懂直接向爸爸求助,需要爸爸去“观察和解读”他的行为。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短暂地和你互动,几乎从来不和其他孩子互动
●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情
●看着或伸手去拿想要的东西
●无意中和你交流
●以不寻常的方式玩
●发出一些声音让自己平静
●用哭泣和尖叫抗议
●微笑
●大笑
●几乎听不懂任何词汇
B.需求发起阶段
与上一个阶段的孩子不同,需求发起阶段的孩子开始明白了:
他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通过做一些事情(比如眼神、微笑、声音、肢体动作等)可以满足他自己的需求。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与你简单互动
●用声音或重复几个词汇来使自己平静或集中注意力
●伸手去拿想要的东西
●沟通主要发生在他有需要的时候,他会拉着你或引导你
●用眼神、微笑、肢体动作或声音来要求你继续玩某个身体游戏,比如挠痒痒或追逐游戏
●有时候如果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按照熟悉的流程去做
●理解熟悉的常规活动流程
C.早期沟通阶段
进入早期沟通阶段的孩子,交流更具目的性(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指使您去满足他的各种需求),他学会了用一些特定的手势、声音、图片或语言来沟通。
而且,孩子可能会开始和你产生双向交流,理解你说的简单的话,指给你看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共同注意)等等。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在熟悉的情况下与你和熟悉的人互动
●轮流玩互动游戏,并且想和你玩更长时间
●每次都用相同的动作、声音或语言来请求你继续玩某些他喜欢的游戏,比如挠痒痒和躲猫猫
●有时候用仿说来发起需求或回应
●用图片、手势或语言,有目的性地提出需求(如食物、玩具、身体游戏、帮助)
●开始用同样的动作、声音或语言表示抗议和拒绝
●偶尔用肢体动作、手势、声音或语言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向你展示一些东西
●理解简单、熟悉的句子
●在没有视觉提示的情况下理解熟悉的物品名称或人名
●会打招呼和说再见
●能够回答“是/否”、做出选择和“那是什么”的问题
D.伙伴阶段
这时期的孩子更像一位可以有效沟通的“伙伴”了,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谈论发生过的事情和还没发生的事情,比如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或者下个星期过生日想要什么礼物。
“小伙伴”孩子喜欢和你玩,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在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的时候(比如玩假想游戏时),他还是会选择一个人玩。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和你进行更长时间的互动
●和其他小朋友在他熟悉流程的游戏中玩得最好
●用语言或其他沟通方式去提出需求、抗议、问候、吸引你的注意力、提问和回答
●开始用语言或其他沟通方式去谈论发生过和没发生过的事、表达情感、假想
●可以自己造句
●进行简短的交谈
●有时候,当别人不理解他时他会调整自己说的话
●能理解一些更复杂的词汇
进入伙伴阶段的孩子,也并不是说在沟通上就“万事大吉”了,他仍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在长期的引导和训练中逐步提升,比如:
●当他不知道要怎么玩的时候会拒绝和别人一起玩(比如假想游戏,需要语言和假装)
●当他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或者自己不能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仿说
●当他很难参与对话时,他可能:
——回应别人而不是主动发起
——试着把谈话内容集中在他自己最喜欢的话题上
——犯一些语法错误,尤其是代词如“你我他”
——当谈话很复杂,别人不直接和他对话时,他会很困惑
●当他很难把握谈话规则时,他可能:
——不知道怎么开始结束对话
——不听别人说的话
——不能围绕主题
——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跟进别人说的话
●不会察言观色,不能觉察到他人通过表情、肢体动作表达的微妙的社交暗示
●因为他只能理解别人话语的字面意思,所以不懂讽刺、幽默等话外音
我是哪种
角色的家长
虽然说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取决于我们和孩子各自的个性与能力,但有一些角色是家长们的“共性”,有意无意地会扮演这些角色,推动或阻碍着孩子的沟通发展。
帮助者/老师
识时务者方为好帮手
家长们往往很乐于做孩子的老师,但作为对孩子提供帮助的人来说,“识时务”很重要。
有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比如当他处在前意图沟通阶段时,需要我们去观察解读,帮助他表达;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地放手,如果我们总是为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就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包办毁人不倦,我们应该先询问试探孩子是否需要帮助,然后等待回应,然后再询问,最后提供帮助。
“不打扰”者
别让孩子独自闲着或独自忙着
有些孩子对互动没有兴趣,也不要求父母陪着玩。家长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孩子“很独立”“很乖”。
虽然孩子们确实需要独处的时间,但是他更需要学会如何互动,这是他无法独自办到的。
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个“不打扰”者,看到孩子独自玩着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尝试去加入他,和他一起做些事情,产生互动,让孩子渐渐明白:
有你的世界更好玩!
赛跑者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干预其实不必这样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自闭症干预之路似乎是一条和时间赛跑的跑道。为了抓紧时间,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把日程塞得满满当当,拉着孩子按照安排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孩子是慢慢成长的,我们要有意放慢一下速度,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反应、接受、理解。
对孩子有耐心一点儿,穿衣、吃早餐、准备出门等这些活动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在每个环节多花几分钟,去引导孩子、和孩子互动、等待孩子的反馈,都会让他学到更多。
好伙伴
大手拉小手,让孩子在前面走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各种沟通技能。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我们的“指导力”就越来越弱,我们可以让孩子说得多、做得多,作为“好伙伴”,我们常伴左右,跟随孩子的引导,积极回应他就好了。
啦啦队长
爱我你就夸夸我
做孩子的“沟通鼓励师”,像他的头号粉丝啦啦队长一样,当他对沟通做出尝试、付出努力的时候,为他加油打气,为孩子提供自信和良好氛围。不过要注意的是,赞美要走心,要用夸奖来引导孩子继续做出沟通。
比如,当孩子说“我喜欢车”时,如果我们说“你说得真好”,孩子可能会满头问号,疑惑极了,不知道怎么接话,我们可以说“我也喜欢,等下我们出去坐车玩”,这样就是在真正回应孩子的交流,可以和孩子继续聊下去。
《More Than Words》的第一章,强调家长要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孩子,掌握他的偏好,根据孩子的交流表现评估他所在的沟通阶段,以此作为基础来提供相应的帮助。
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在孩子的沟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去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