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从阅读到写作,我们只需要给大脑建一个移动硬盘

当你正在读一本书,突然被书中的某个观点吸引到,进而联想到类似的观点曾经在别的书中也看到过,就到处去找是哪本书,或者去找曾经的笔记记在哪里,无形之中就降低了阅读的效率,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找不到。

当你读完一本书,感到特别好,想要推荐给朋友的时候,你只会说:“这本书真好看,快看看吧!”朋友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到底好在哪里呢?你一个字也没说出来,所以说服朋友读书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受条理晰地写出来,说不定还能说服朋友甚至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想要读读你推荐的书到底有多好。

我们到底怎样才能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实现无缝链接呢?这也是让很多人感到痛苦不堪的事情。其实,只要掌握一种方法,就像给我们的大脑装上一个移动硬盘,我们再也不用为不会写作犯难了。

这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的一种方法: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系统,帮我们提供了一个外置工作台,就像移动硬盘,帮助我们的大脑完成不擅长的储存工作;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用。让大脑有更多的时间去用于专心思考,而免受其他一些事情的打扰。


书中提到的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他不仅仅是一位社会学家,更是一位“自创生理论”专家。他将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F.Varela)开创的“自创生理论”率先应用到法律中,去解释法律和社会的交互关系,出版了经典的《法社会学》。

卢曼用卡片盒笔记法,在30多年时间里写了58本书和数百篇文章,著作等身,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壮举。但是如果把他的成果进行分解,也就相当于每天写6条笔记而已。

卡片笔记法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你一定会跟我产生一样的疑问,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到底跟我们平时的笔记有哪些不同呢?传说中的卡片盒笔记法到底长啥样?

卢曼记笔记有三种方式: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性笔记。

闪念笔记,是手边随时有卡片记录,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这种笔记,有价值的,可以留下作为永久性笔记,没有参考价值的一遍都会丢弃。

文献笔记,记录可能会在写作或思考中用到的内容。要简短,并且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

永久性笔记,记录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这种笔记的特点就是精确、清晰、简短,可以引用完整的句子,标明来源。这更像我们平时做的读书笔记,有原话有出处有作者,还有我们自己的感悟。

整个学习的步骤是:随时随地记录下闪念笔记,以后再确定哪一种可以进入永久性笔记,剩下的全部扔掉。文献笔记先存档,重要内容也要进入永久性笔记。

最后是永久性笔记,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相关主题的笔记后面;添加链接,确保以后能很快找到它;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从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最后看看哪里已经形成了笔记链和想法群,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卢曼的卡片盒里大约有9万条笔记,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这仅仅意味着,从他开始使用卡片盒进行工作的那天起,直到他去世,每天也只要写6条笔记。"

卢曼认为,好的工具并不在原有工具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或新的选择,而是帮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即思考的干扰。所以说,当我们用卡片盒笔记法法阅读的时候,才会如此高效。

我们都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抓住要点,在短时间内阅读更多内容,却不是只用一种阅读模式,去读所有题材的书。人们把掌握并运用大量思考工具的人,称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这种技能通过可以练习就能获得,作者认为单纯进行阅读、在句子下面画线或者背诵原文都不能算是刻意练习,只有做卡片盒笔记才是。

熟悉不等于理解,反复阅读会让我们误以为已经理解了所读的内容,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所读的语句解释清楚,证明我们自己也没读明白。

只有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思考,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外在系统,迫使我们时时进行刻意练习。


安排得当,写作就会很顺利。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心流状态,甚至会忘记时间不停地写下去,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

信任笔记系统,我们就能让大脑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很快进入心流状态。这里的安排得当,是指把读书笔记整理成合理的架构,建立良好的写作流程。

上次参加共读营,我就用土豆老师介绍的这个方法写了书评,不再像以前一样挖空心思还写不出两行字,而是通过回看我的笔记,迅速写出了将近3000字的书评。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再也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对于写作的人来说,这个方法简单到令人不敢相信。

其实哪有什么惊人绝技,有的只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罢了。

也许我们都把这种方法显得太神秘太复杂,以致于不敢相信自己能掌握它。其实真正的高手,用一根树枝一片叶子都能杀人的。

书中介绍的记笔记的方法,与我们传统的方法有一点点差别,以前是记在书的空白处,而现在是记在了卡片上而已。一个小小的改变,却盘活了我们的想法和知识。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赢者。

他用卡片盒收集笔记的方式,是收集的笔记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个部分的总和。

在书上做笔记,写想法,我们很少再去回看,知识的堆积无法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而卡片笔记,能让我们随时随地拿出来看我们的想法,引爆另一个创意,或者联系到别的知识点。

卡片盒笔记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取得方便,我们要去外地出差或者开会的时候,带一箱子书,更带一盒卡片,哪个更方便? 

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学生,记得我们小时候来回上学的路上,都会把知识点写在小纸条上,一路上能背会很多,比我们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去读高效多了。

"我们在打草稿时,从卡片盒中取材并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一种与所读笔记对话的过程,这和我们在阅读时拿笔记录一些东西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总会得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东西,总会收获惊喜。"

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太明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翻看笔记盒里面卡片,感觉到我所读到的内容就像是一本新书,当我重新与它对话的时候,能够联想到别的内容,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

当我们开始写作,一定要用心去读卡片上的内容。想想当时为什么要把它记录下来,变成我们的永久笔记;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想到了什么,又忽略了什么;再次读起的时候,与我们思想发生了怎样的碰撞,又击起了怎样的火花?

把思考的过程再次记录下来,写入草稿,就是一篇文章的雏形。这对于我们写书评写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借鉴。

看到此处你是否觉得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并不像练降龙十八掌那么难了,我们只需要改一篇好的初稿就行;而想要一篇好初稿,只需把一系列观点独到的句子按线性顺序排列;而这些句子早已在大脑硬盘也就是笔记盒里静静地等着了;笔记盒哪来的?只需在阅读或思考时,手里握着笔,仅此而已。

针对卡片笔记盒的阅读方法,目前国内还推出了一款叫flomo(浮墨)的APP,试了试,做笔记的时候省去了复制粘贴的环节,真是太省心太好用了。

比如我们在微信读书上看一本书,你只要选中自己所要记录的金句,就可以一键分享到浮墨,然后贴上标签写上感悟,最后再点发送,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就很快完成了。

我以前也用过各种笔记的APP,但与收藏功能差不多,记录以后基本上雪藏,根本没有机会再看第二次。但浮墨有一个每天每周提醒功能,会定期推送你发布过的内容,让你想忘记都难。这也是它与传统APP最大的区别。

知识是个动词,要不断地去思考、链接和论证。flomo恰恰帮我们把知识盘活,让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能够对问题、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技能是可以习得的,只是需要刻意练习。"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像卢曼一样每天写6张卡片,只要每天写3张就够了,坚持三个月、半年,再回头看看,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从阅读到写作,我们只需要给大脑建一个移动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