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才能融入血肉

书,要想成书,有个先决条件,要求作者形成自己的思想,甚至领悟。书,于作者是一种美,一种享受,一种创造;于读者是一种传达。因此,文化得以代代延续。所以我们要选择真正经验美的经典书来读。当然我们也会读一些技术或者专业书籍,但那已经回到实用人或者科学家的地位。

读书是有方法的,尤其是读经典,拿《周易》举例。

1. 为什么要读书

《周易》是天道下化为人事。
《春秋》是人事上升为天道。---《马一浮》

这是这两本经在六经中地位的一个概括。学习《周易》和《春秋》有利于我们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2. 读书方法

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程子读书法

是程子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

后来朱子在他的《朱子语类》第一册里面,特别提到这个读书方法;

到清代的曾国藩,教他儿子读书时,还是这个方法。《曾国藩家书》里面解释了这八个字。

观象玩辞。---马一浮

马一浮读《周易》用的很好的方法。

咬文嚼字。---邓兴文

2.1. 虚心涵泳

  • 虚心

用把自己空掉的态度去学习。
自己一无所知,把自己当做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孩。
保持这个状态,读书最容易入味。
如果大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你经常会扭曲的它的原意。

涵养的涵
小雨下在地上,泥土慢慢把它吸收,叫涵
如果雨太大,就冲掉了,留不住,因为没有涵的功夫
心中宁静宽松的状态
如果心绷的很紧,或者有个很硬的壳,那书中的智慧,很难在你心中出现

游泳的泳
鱼在水中游,叫泳
如鱼得水,轻松自如的状态
无功利心、无任务感、无目的性
否则谈不上涵泳,也谈不上玩味
“玩”一般不是褒义,但在学习《周易》时,恰恰是好的方法

2.2. 切己体察

有两本《周易》

一种是印在书上的《周易》
一本是生命内在的《周易》

  • 切己

通过外在书上的《周易》,反观挖掘出生命内在的《周易》
如果离开了自己,只读外在的《周易》,没法融入生命

  • 体察

一定要到我们自己的生命中,有感触,有体验
消化在我们的血肉,收入到我们的骨髓里,变作了我们的情感、操守,乃至境界的时候,才真正是我们的
否则就是书本上的,读完了,就交工了。猴子掰玉米,后面掰,前面丢,很难留下什么

2.3. 观象玩辞

我们观着那个象,玩着那个辞,生命就可以慢慢在我们心中唤醒。直到最后,我们可以得意忘象,得意忘辞,就把《周易》学活了。

马一浮说:真正懂周易的人,是不讲周易的,只是在工作生活中体现周易。他说孟子是易的高手,但是读《孟子》,看不到他讲任何周易的东西,但是孟子的生活做派都暗合周易的活泼泼的精神。

包括卦象、爻象

卦辞、爻辞、象辞、彖辞、文言辞

2.4. 咬文嚼字

《周易》是最古的经典,古时字的含义和现代是不同的,需要了解时代背景。所以每个字都要咬,都要嚼。

先儒们因为咬字的功夫不够,理解上,每有错解发生。即使是清代、宋代、汉代的解易大家,都还离《周易》的年代很久远。

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勤查字典,查更久远的甲骨文、金文、篆体的字形结构,就能找到它深刻的意味。

3. 背诵的意义

背诵帮助我们凝神定气,经典有它的频道,把我们的心调频到跟圣人作者的心同频,才能收到。

否则你在复述的时候,即使是一两个字的差别,你就会发现,跟圣人的用字比,就差之千里。

当你背诵错的地方,你可以发现,往往是你忽略的重要字,我们对它把握的不够。

4. 朗诵的意义

4.1. 筋肉原理

各种艺术都需要特殊的筋肉活动,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的,它须费一番功夫才能学的来。

写字、作画、雕刻需要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需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需要全身筋肉的技巧。

4.2. 用什么方法学习筋肉原理

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要用什么方法学呢?

起初都是模仿。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然后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

4.3. 读书如何应用筋肉原理?

而关于读书,诗文上的筋肉活动是否可以模仿?并不例外。思想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喉舌的动作。比如想到“虎“字,喉舌间不免起若说出”虎“字的筋肉活动。

4.4. 读书与气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

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渎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曾国藩《家训》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与喉舌活动有关。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以”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韩昌黎说: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相宜。“---韩昌黎

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

朱晦庵曾说:

“韩昌黎、孙允文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学。”---朱晦庵

所以从前古人教育最重朗诵。

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

“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姚姬传与陈硕士书》

从此可以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也就是这个道理。

4.5. 本立道生

更深一层,久久成习(惯),自然形成一种气质,生活中遭逢诸般事物时,书中文义,自然涌现,心流使然,心想事成,不思而得,生活得以无处不美。今人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着厚,未之有也”---《大学》

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精力放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我们是否可以先停一停,重新思考,要不要花点时间在经典读书上!

也许可以反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有多少努力到了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读书,才能融入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