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5.19

梁淑艳

我是一个付出、自信、勇敢、坚持的人!

走进孟母堂文化家庭教育,向幸福的明天出发!

美好一天开启

思维三大定律

同一律[tóng yī lǜ]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中文名

同一律

外文名

The Law Of Identity/Rule Of Identity/Law Of Identity

表达式

A=A(或“A→A”)

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

适用领域范围

逻辑学

快速

导航

逻辑错误哲学中的同一律理解基础应用

内容

同一律这一基本内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A(或“A→A”)

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在里面。

不矛盾律

无矛盾律

不矛盾律 一般指本词条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 ,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

排中律


排中律[pái zhōng lǜ]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尚华娟

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比如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在这里,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而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不就是应该种玉米,要不就是不应该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中文名

排中律

外文名

law of excluded middle

所属学科

逻辑学

相关概念

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等

定义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快速

导航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排中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排中律的含义

排中律指:任何一个思想或者为真或者为假。也可以表述为,两个相互排斥的思想不可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通常表示为:

或者

,也可符号化为:

这里的“相互排斥”,指思想的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在传统逻辑中,命题的真值只有两个:真和假。任何一个命题的真值都必居其一,或者为真,或者为假,不可能既不真又不假。如果已确定A不为真,则A一定为假。换言之,如果已经确定A 为假,则一定为真。A 与

这两个相互排斥的命题不可能都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排斥的思想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就词项而言,当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时,其中必有一种情况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必定被同一论域中的某对矛盾概念中的一个所反映。例如,这个杯子是金属的”和这个杯子是“非金属的”不可能都假,如果对两者都加以否定,就会违反排中律。

就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一种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的关系,命题之间的下反对关系是一种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的关系,因此,对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加以否定。

【例1】有些犯罪是故意的。

【例2】有些犯罪不是故意的。

【例3】并非有些犯罪是故意的。

【例4】甲和乙都在案发现场。

【例5】如果甲在案发现场,那么乙不在案发现场。

【例6】你可以在周一到周五随便哪天来取货。

【例7】你可以在周五到周日任选一天来取货。

排中律要求对例1与例2、例1与例3、例4 与例5、例6 与例7中的命题都不能同时加以否定。

排中律作为逻辑规律,和矛盾律一样,也不能确定两个相互排斥的命题究竟哪一个真、哪一个假。但如果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命题为假,那么,根据排中律,另一命题必真。

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它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一元对多元、两种或多种不同体系的事物等。

中文名

矛盾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领域

哲学

地位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快速

导航

基本属性

辩证关系

作用意义

根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就必须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有多种表现方式,主要的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概而言之,同一性有两个含义: 一是共居,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如下表现: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比如,一块磁铁总有南北两极,这两极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即使将它切断、打碎,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说的正是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正因为是冤家,是对立面,它们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进化中的遗传与变异、认识中的真理与谬误等等,都是这种矛盾双方同一性的表现。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所有这些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着的,没有甲方就没有乙方,反之亦然。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绝对真理中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一种表现,是矛盾双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从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联结进到内容上的相互联结,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进一步的同一性状态和阶段。

提升思维模式的方法

1.任何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

慢慢提升,思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学会提出问题。

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准确有条理表达思维是一种能力

做事有条理,抓重点

2.概念意义

概念的界定

3.情绪化表达

要养成就事论事的习惯

4.因果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洞察能力

5.逻辑角度分析

(1)不要急于争论,概念理清楚

(2)收集素材,找出规律性问题

(3)假设,提出假设,分析,收集信息,修正假设。

关于表扬

(1)针对孩子取得成就

(2)设办法量化

(3)全力以赴

(4)孩子大脑不是理性的

(5)表扬与批评不能同步

(6)快乐坚持,痛苦改变

表扬的根本,是激发动力,表扬是为了让别人感动,你表扬他,你为了他的行为感到快乐

和孩子聊哪几方面

1.聊目标

让孩子知道社会残酷

2.聊定位

3.聊身体

4.谈未来

还有,和孩子谈他关注的话题,针对性交流,利用环境,创造机会。

想当然每次听课时候就用手机记笔记,老师说过,用笔写下来,感受真的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理笔记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