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育儿经验总结|“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前段时间老公突然问我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在商店看到一个玩具,非要买,不买就撒泼打滚哭闹,但是家里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你会怎么办?”我大脑快速模拟了一下这个画面,一时竟回答不上来。坦白讲,按照我目前的性子,大概率会为了止住孩子一时的哭闹,直接把玩具买回家了吧。但是我心里很清楚:这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我承认,我是一位容易溺爱孩子的妈妈。我是农村在父母打骂下长大的孩子,深知父母的打骂对幼小心灵的伤害,当然希望自己受过的那些委屈不要孩子承受。而且,还有一种要加倍弥补孩子的心理。孩子那么小,软软糯糯的,怎么舍得他哭闹?之前看到一句话:“第一次当妈妈有很多忐忑,但是一直爱是不会错的”,每当我无助的时候就奉为信条。当然,理智告诉我,不能惯着孩子,过于用力的溺爱有可能会害了孩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学习了《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

这本书没有采用说教,而是娓娓道来,感觉在和老朋友拉家常。读到很多处都觉得茅塞顿开。当然了,这可能也跟作者的经历有关。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实战派育儿专家,有40多年的育儿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三脚凳理论,书中有不少处戳中我的心窝。

合理期望,尽量避免打搅孩子

大概是因为我们是被父母骂着长大了,心理有阴影,现在我们总是习惯于夸奖孩子,把“真棒”挂在嘴边。比如,我女儿现在刚一岁,听到音乐会手舞足蹈学跳舞,我们就会忙不迭地夸赞。孩子自己探索地时候,会发明很多玩具地新玩法,有时候我感到出乎意料,感叹孩子真的太棒地话就会脱口而出,次数多了感觉自己有点盲目夸赞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说不上来具体是有什么不妥。直到看了这本书里,作者所说的“记住孩子地脾气和发育水平,要对孩子提出合理地期望。如果孩子画了一幅非常漂亮地画,或者搭了一座积木高塔,不要急于表扬他,因为这会打断他。” 这样可以给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当然,如果孩子想得到赞赏的话,那应该及时给予鼓励,但是千万不要为了鼓励孩子而打断他。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老人总是在孩子玩的开心的时候抱着孩子去洗手间尿尿,怕尿裤子,孩子就尿不出来,又大哭大叫。后来,媳妇就在老人玩手机玩的正开心的时候拉着老人去洗手间让她去尿尿,老人这才体会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不该打断孩子。在孩子专注于玩耍或练习的时候其实也是孩子大脑飞速运转的时候,不要打搅他,你就收获一个专注力超群的孩子。从某种程度来讲,玩的正起劲儿时候被拉去尿尿和被莫名夸赞的感触是一样的,都是在不想被打扰的时候被打扰,心里自然是不乐意的。

整理情绪

我们不光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积极倾听,也需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情绪。就在刚才,我和同事聊天聊到孩子,她说昨晚忍不住把孩子打了一顿,因为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其实她打完心里也愧疚又心疼,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肯定知道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实在忍不住。的确,经常鸡飞狗跳。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如果父母顺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积极倾听,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像我这位同事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许就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动手打孩子这种行为。

类似的,看到过一位母亲的亲子日记,她说每次实在想要发火的时候就单独去另外一个房间冷静一下,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再去想怎么跟孩子沟通,很多时候都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很大的影响因素,等情绪平复后再沟通,矛盾一般都能很好的化解。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了情绪,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孩子的一些举动更容易让我们炸毛。要知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是为人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双向学习

我觉得这是大部分人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我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到了孩子这里却很容易好为人师,不自觉地用居高临下地态度对待孩子。有的父母甚至觉得孩子是自己地私人物品一样可以随意打骂。所以,我认为双向学习就是某种程度上地互相尊重,蹲下来,仔细倾听眼前这个小小人的想法。尊重他,理解他。你会发现,孩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孩子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在向孩子学习。我们可以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也可以是我们的榜样。常言道:不要因为比孩子多吃了几年饭就认为孩子不如我们成年人。学习做父母就也是在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有效表扬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巧妙沟通,等等。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收获一段美好的关系,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孩子。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给出了理论,给出了策略,详实可读,书中的知识值得学习反复实践。愿我们都能真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与“头疼娃”说拜拜,与鸡飞狗跳的生活说拜拜

你可能感兴趣的:(40年育儿经验总结|“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