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出门的我,是“社恐”吗?

      小时候,一群小伙伴总是会凑成一群,在家乡的窄巷中穿来穿去,欢声笑语风吹铃铛似的响彻那一片小天地。

      那时候懵懵懂懂,应该还不存在什么社交概念,仅仅是一起玩耍。大家七嘴八舌,一会这儿逛一下,一会那里串一下。连跑步也能成为一种游戏,现在想想“玩跑步”真是一种十分奇怪的说法啊。总之,那时候友谊就像互相大喊对方的名字一样简单,自在而轻松。那时的我贪玩而耽误学业,“交往”和“社交”这样的高级词汇,我仍未知悉。也没有大人告诉我说话是一种艺术,交往亦是一门学问。

      渐渐大家都到了能够对他人形成自身看法的年龄,因此也免不了误解和偏见的破土而出。友谊有时让我感到十分的困惑,不高兴的时候也多了起来。从较为稚嫩的“我不和你玩了”,也慢慢开始放出“我要和你绝交”这样的狠话。而理由通常让人揣摩不透。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哪里做了什么让他不喜欢了,是不是我说了什么话让他不高兴了,是我太无趣了吗......大人们开始告诉我说话是一门艺术,那我一定还未参透这门艺术。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那也一定是我下的功夫不够,学问不够。我也曾被冷落,说话没有人回应的尴尬让我自觉像个小丑,也曾被恶语中伤,会隐隐约约有心疼的感觉,也曾失去过多年的好友,再翻旧相片中咧嘴大笑的几人也只能独自叹气。

      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话变得小心翼翼,也学会了发出并不真实的笑声。与人交往的乐趣渐消,顾忌却越来越多,烦恼也越来越多。让我觉得喘不过气,觉得虚伪,觉得一点也不快乐。转念一想,还是自己一个人呆着舒服,一个人多好。

          过年过节亲戚拜访时,躲进房间关上房门;在看到手机震动,显示来电时,把手机塞到被子下假装听不见......总之我尽力的去避免社交。父母给我贴上不礼貌的标签,大多数朋友也疏远了。而我,在“我的世界”中,陶醉沉迷于电影,小说,诗歌,音乐,二次元。我冠之以“我的生活方式”的名号,却也时不时心底有个声音冒出来,冷不丁地嘲笑道“你是社交恐惧吧,胆小鬼”。

        打开电话簿,最近联系人空空如也;打开微信,新消息也总是公众号的推送;再打开自己的朋友圈,连自己都不知道最近一条动态是多久之前,再看看别人的朋友圈,满满的都是各种聚会和与朋友游玩的美好照片。偶尔内心也会闪过一丝落寞,而后也并没有什么,毕竟我在自己的世界中过得十分快活。

        再后来,又长大了许多,真正要踏入社会的时侯到了,父母老师劝戒我说,一个人做不成大事,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又无意间听到一首叫一个人不可能的歌。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不得不正视自己扭曲的内心。但是,无论如何,我也不想关上那扇通往“”我的世界”的大门。与此同时,我开始认真地审视过往的每一份感情,每一段与人交往的经历,也尝试着开始社交。

      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与人交往的确是一门学问,而我也的确未能参透其中的真理。不仅如此,自卑,胆小,懦弱,消极,懒惰和一昧地逃避也深阻其道。害怕被冷落,被不喜欢而尽力地去讨好他人。面对感情和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矛盾时又懒于解决.......这些等等都是问题所在。

        后来慢慢明白并非长大后人变得复杂,感情变得不真挚,而是自己未能以一种更成熟的姿态去应对成长。

        我想不卑不亢也许是一种较为恰当的姿态。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对于那些依然不肯对你微笑的人,就任其不喜欢吧。而对于非常珍惜的感情和人,定不能轻易放弃。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relationship takes effort.诚然,感情是互相包容,是互相坦诚。总之,感情的事一帆风顺很少,分歧争吵与矛盾都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我,以为既然会破裂,那倒不如不要开始的好。现在想想,不过是懒惰者的可耻逃避罢了。而关于说话,尊重即可,过分斟酌可能会丧失掉交流的乐趣。当然,有时也少不了甜言蜜语和善意的谎言。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这世界并不因为整齐划一而美丽,相反这是个缤纷各异的世界。内向的人大可不必强颜欢笑,忙碌于人群之中。知己一二足矣,生活不一定要充满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孤独并非数量词,人多不一定不寂寞,孤身一人也未必孤独。何况孤独有时也是一种奢侈品,能享受孤独乃大境界。但无论是内向的朋友亦或是外向的朋友都应在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份情感和每一段交往时不卑不亢,努力付出。没有人能顺便嘲讽喜好安静的你社交恐惧,因为即便陶醉于独特生活方式中,你也依然不卑不亢地经营每一份感情,尊重自己亦尊重他人,而将真心贯穿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愿意出门的我,是“社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