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悲:痛也,从心非声,非也表意,含有背离之意。当事与愿违时,就要伤心。“徘徊”两字也是这样的结构。
“悲”的本义就是心有所哀,徘徊于彼,无法开释,有声无泪。如《诗·豳风》:“女心伤悲。”
《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也有一说:心非为悲,心之所以非则悲矣。心情不好就叫悲。《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huì,发怒),病乃成积。”
“悲”由本义引申为慈悲、怜悯,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我怜悯他,并说:“你憎恨这事吗?”这一义项现代汉语已不常用。
悲也指眷恋、思念,如《楚辞·九辩》:“春秋逴(chuō)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心痛按程度之分,憯(cǎn)者,痛之深者也;恫者,痛之专者也;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各从其声而得之。
孺悲是鲁国人。《礼记》云:“恤由之丧,鲁哀公使孺悲从孔子学士丧礼。”由此可见,孺悲是鲁哀公的人,也算是孔子的弟子。
辞: 讼也,会意字,从乱省,从辛。乱有“治理”的意思,“辛”是古代的刑具,此处代表刑法,合起来就是“以法律理纷乱”,也就是诉讼。
将纷繁复杂的案件抓住线索,理出头绪,搞清真相,进而定罪就是“辞”的本义。
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其狱讼,一曰辞听。”《书·吕刑》:“明清于单辞,罔不中听狱之两辞。”疏:单辞谓一人独言也,两辞谓两人竞理也。
辞也指乱,指治理,如《书·大禹谟》:“稽首固辞。”《中庸》:“爵禄可辞也。”
辞由讼辞又引申为一般的言辞、文辞,讼辞中常常为求无罪而找借口,故又可引申为借口。
再者,诉讼是为了摆脱罪名,所以“辞”又有推辞、辞却等引申义,而且这一系列义项逐渐成为“辞”的常用义。如《前汉·韩王信传》:“温颜逊辞。”《楚辞·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
在“言词”、“文辞”的意义上,“词”与“辞”是同义词。先秦时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辞和词都用作一种文体,但有区别,它们分别指称两种不同的文体,如诗词、宋词的词不写作辞,楚辞的辞不写作词。
词用于词语、词汇义,而辞用于言辞义,在合成词中一般有固定写法,如歌词、动词、词义、词组等的词不写作辞。
有些传统上用辞的地方也多用词,如:致词、答词、悼词等。
辞用作告别、不接受、解聘等义时,不写作词。
将命者:传话的人。
全文理解为:
孺悲要求见孔子,孔子不肯见,推辞有病。传话的人刚走出门,孔子即取瑟弹了起来,又自和而歌,故意让他们听到。
文中的“将命者”到底是孔子家的人,还是孺悲家的人呢?不得而知。如果是孔子家的,那么,孺悲应该是在场的,他可能是得罪过孔子,孔子故意羞辱他。
也有人认为,孺悲是个没有道德原则的“乡愿”,孔子不喜欢他,所以孔子不想交这个朋友。
但是据《礼记》记载,孺悲曾向孔子学过“士丧礼”,所以,孔子可能是想用这种“不言之教”来教育他。
也有可能是:孺悲派他的“将命者”通知孔子,他将要求见孔子,孔子觉得他如此态度,太傲慢,所以很不高兴,用“瑟儆孺悲”的方式来教育他,也是无声教育的方法。
孔子曾拒绝见季氏家臣阳虎,但情况不一样,孔子拒绝见阳虎的动机更单纯,就是不想见,没有别的目的。
孟子也曾装病不见来访者,《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齐王派人来召见孟子,孟子却装病而不应召,第二天,他却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其意是想让齐王知道,要想求教于他,则应礼贤下士,登门求教。
《孟子》还记载:墨家信徒夷之凭着孟子弟子徐辟的关系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夷子便没有来。
喜欢托病不朝的两个人
有个元帅在打下江山后就经常托病不想接受任务,他的领导就质问他是不是想做明世宗,明世宗不但喜欢托病不朝,而且也出生于湖北。
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原本袭封为兴献王,在湖广的安陆当鱼肉乡里的一方藩王。
不料天上掉馅饼,1521年,年仅31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吐血驾崩。朱厚照一生好色荒淫却没有生出一个儿子来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远在几千里外偏僻之地的朱厚熜(cōng)被迎来北京,成为紫禁城的主人,时年才15岁。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很小就会背诵古诗词。其父朱祐杬受封兴献王,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指导他学习孔孟之道。因此朱厚熜自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熟知各种礼仪规范。
登基之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广开言路、革除积弊,打击贪污腐败、严防太监乱政。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嘉靖帝积极解决农民耕地问题,轻赈薄赋,体察民情,根除水患;加强边防,抗击倭寇;严查文化舞弊,改革科举。
多种举措推动了社会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局面,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一直以来,朱厚熜就十分喜爱美色,当上皇帝后,频繁选妃,广纳各地美女。仅记录在册的妃子就多达七十六个,那些没有名份的女子更是不计其数。
虽然美女众多,但嘉靖帝毫无怜香惜玉之心,即使对皇后也是冷酷无情,在位期间的三个皇后,都是被折磨而死。
有一次,他在端妃处休息时被宫女杨金英差点用绳子勒死,多亏方皇后赶到才得救。受到惊吓的嘉靖一时不能言语,方氏只得代行命令,对参与谋逆的杨金英及端妃等人凌迟处死,还诛灭九族。
从1521年登基到1567年驾崩,嘉靖帝在位共四十五年。前期的政策使得明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但后期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大搞封建迷信。
一些民间方士借机纷纷前来骗取信任,在他们的鼓动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造成巨大浪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个民谣唱道:“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嘉靖皇帝宠信严嵩等奸臣,长期不理朝政,最终把明朝带上了衰落之路。
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今河北衡水)人。
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后他称病离职,文帝死后,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在景帝身边任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
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
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陛下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
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于是又一次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反叛,汉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
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又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汉景帝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
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汉景帝推荐起用他们。汉景帝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
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汉景帝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
汉景帝四年,汉景帝立刘荣太子,派窦婴担任太子的太傅。三年后,刘荣被废,窦婴多次为刘荣争辩都没有效果。
窦婴又一次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
最终,窦婴还是回朝了,在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窦婴当丞相。汉景帝说:“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
武帝初,窦婴终于任了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
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迫于皇太后王娡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
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