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百战名将,战前进食确保勇猛,秘密来自于黑米饭和梅干

大家好,感谢各位老铁关注,每日一文,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让文化流淌在舌尖。

这几天《八佰》上映了,上周六晚我和潼爸一起去看了这场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们一起吃了顿日式料理。看完后,我们一致有一个疑问,几百人窝在一个仓库里,对岸就是歌舞升平的租界,这些值得尊敬的中国军人靠吃什么坚持了四天。

影片中还有一幕幻想中赵子龙身骑白马,“1人迎战80万”的镜头,看着令人激动。身为吃货,我不禁想到,冷兵器时代的猛将,究竟吃了什么,为什么能一直有力气勇猛冲锋造就英勇之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食历史。


日本的战国时代虽然战祸连年,但是料理技巧本质上却是向上提升,在这个时代几乎脱离了古时候的饮食方式。

例如鱼类的食用方式便从鲙演变成刺身。所谓的“鲙”,是将生鱼肉切成小块后,沾酢或酱食用,自古以来皆是如此料理。鲙的吃法其实最早到周朝就有记载。我近段时间看小说《汉乡》,就提到了汉朝平阳公主之子,开国功臣平阳懿候曹襄就是“食鲙”吃出来的血吸虫病,还是跟着平阳公主吃出来的,可见食鲙早已有之。

日本在入室町时代之后,出现了将鱼肉一大块片下来的刀法。为了与自古承袭下来的鲙作区别,于是开始将如此料理的生鱼称作刺身。室町时代长享三年(1489年)的《四条流庖丁书》,便依照刺身的种类说明该使用何种调料味,内容如下所述:

食用刺身时,鲤鱼沾山葵酢,鲷鱼沾生姜酢,鲈鱼沾蓼酢,鲨鱼沾芥茉籽酢,魟鱼也是芥茉籽酢,鲽鱼沾沼田酢。

在这个时代食用上仍以酢作为主要的调味料,但是到了室町时代中期,当酱油一登场,切成大块的刺身便迅速普及开来。充满大豆胺基酸的酱油具备饱满的咸味,可释放出鱼类本身的鲜味,因此成功掳获人心。

虽然室町时代战祸连年,却也在这个时候确立了本膳料理这种料理模式,形成日本料理的基础,而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武家料理更成为主流。

室町时代武家之间所时行的用餐方式,包括汤渍及汁饭。其中,汤渍的用餐礼仪非常的繁琐。正式的汤渍必须事先用热汤将饭冲洗过一次,然后再盛于碗中端上桌,最后将热汤倒进饭中食用。在食用本膳料理时,端上桌的就是这种汤渍。汁饭简单来说,就是用有味道的酱汁取代热汤淋在饭上,常用于紧急出阵等场合。

视不同用餐礼仪,有时须在食用汤渍前先舔口盐;此外香物的选择、配菜如何搭配,都有繁杂的制式规定。依据《大草家传闻记录》(室町时代)所云:“吃汤渍时,先吃汤渍,再吃菜,最后喝汤”。

像是战国时代的霸者织田信长就十分爱好汤渍,用餐礼仪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顾,想吃时就用自己的一套习惯来吃。甚至在桶狭间之战(1560)出击之前,也都是以汤渍果腹。


应仁、文明之乱自应仁元年(1467)愈演愈烈,耗时11年,使得成为战场的京都化为一片焦土。这场纷争扩及全日本,战火连年延续了一百年以上,也为战国时代拉开序幕。实力在握的人抬头,以下克上成为时代潮流。即便身为大名(译注:较大地域的领主)也不容大意,其地位可能随时被家臣夺取。这就是乱世中的游戏规则。

在战国时代这个战火无穷无尽的年代里,武士们的饮食是如何解决的呢?

当时日本武士主要的热量来源为一天五合的黑米。所谓的黑米,就是粗捣后的米,接近现代的糙米,因此残留不少米糠成分。五合的米饭,会分成早餐及晚餐二次食用。五合的分量在750克上下,约含2,600大卡热量。足轻(译注:下级武士)也差不多,发放的分量都一样。

黑米的米糠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不但有助于消除疲劳,也是米饭中碳水化合物迅速转换成能量时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因此黑米饭能够使肌肉更有力量。经过测算每100克的米含有的维生素B1,糙米为0.41毫克、粗捣米为0.3毫克,若是精白米的话则仅有0.08毫克,几乎全被去除了。一旦缺乏维生素B1,就会因大脑能量来源的葡萄糖无法顺利代谢,导致焦躁不安容易生气,注意力还会下降,就连斗志与体力都会变差。

黑米饭的好处,也包括十分耐饿。举例来说,吃蛋糕或面包虽会让人突然士气大振,但是很快就会虚脱无力。这是因为血糖值急速上升,接着又马上快速下降的缘故。但是黑米饭在这方面便具有它的优势。而且黑米是一粒粒吃进肚子里,会慢慢被消化,所以血糖值可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不会使人出现空腹感。也就是说,战斗力会持续高涨。

日本猛将加藤清正,在《掟书》(家训)中便提到:“要吃就要吃黑米”,清正终其一生参与过许多战役,因此才会熟知黑米所具备的力量。


武士一天可吃五合黑米,这些黑米通常分成早、晚二餐食用。

《武者物语》中记载着战国武将的故事集,当中就有“由吃饭方式了解北条家为何灭亡”这么一篇故事。

小田原城的北条氏康(1515-1571)与嫡子氏政一同用餐时,氏政做出了致命性的失败举止。因为他在同一餐的米饭中,淋了二次酱汁。氏康看见后十分失望,接着如此说道:“无论身分高低,一天都是吃二餐”,接着吒责他:“既然如此,怎会不熟悉用餐习惯。饭要淋酱吃,竟然不懂得拿捏酱汁分量,以致于酱汁不够又再淋了一次,行为真是失当。明明是早晚都在做的事情,居然无法预估分量,看来你永远无法看清一个人的本质,辨别忠良,更不可能招揽名贤家臣”,并且灰心地说:“看来北条家到我这一代就要结束了。”

不出氏康所预言,小田原的北条家到氏政这一代,便遭受丰臣秀吉攻击而灭亡了。由这篇故事可充分得知,战国时代的饮食分为一天早、晚二次,用餐须遵循用餐礼仪。

在当时那个年代,想在艰困的战争中幸存下来,实在无法因为淋饭的酱汁不够而要求添加,于是才会衍生出武士的常规,为的是让身体打从平时习惯这种困境。

汁饭终究是属于上级武士的用餐形式,当下级武士升上足轻后,很多时候早晚吃的还是杂炊。介绍下级武士在战国时代结束之际相关生活点滴的《阿编传》一书,关于女主角阿编,有以下描述:

阿编回想起小时候早晚常吃杂炊,所以能吃到菜饭最令她开心。阿编经常央请哥哥外出玩枪,因为她想带着这种菜饭跟着去,毕竟杂炊水分太多并不便于携带,所以会将菜倒入米中,炊煮成较硬的菜饭。

阿编后来前往土佐(高知县),活到了江户时代的宽文年间(1661-1673)左右,在八十多岁才去世。在《阿编传》一书中,也有提及午饭的相关说明:”吃午餐这件事连作梦都不敢想,晚上更没有吃宵夜这种习惯“,此外还写道:”现在的年轻人讲究服饰热中打扮,花钱在各种食物上极尽奢侈,实不可取。“


武士习惯一日二餐,但是遇到突然要出阵时,用餐次数将完全颠覆,有时会吃上三、四次,随时设法维持体力。

米饭的分量也有变化,天下太平时一天吃五合,一旦要出征去打仗,每人一天会发放一升。换算成热量的话,单单米饭就超过五百大卡热量。假使全副武装,穿戴铠甲和头盔,再加上武器的话,重量达40公斤左右,这种时候如果不吞下一升的饭,想必使不出力气攻退敌人。毕竟打仗是靠力量决胜负,能量消耗也很大。依据网上有网友提供的江户时代初期的兵法书(缺少封面)所言,“米一人一升、味噌四十人一升”。

当时在米的部分,每一个人会准备一升的分量,反观味噌的量可能会觉得有点少,不过供给盐分的盐通常会另外准备,因此味噌可说是用来作为帮助消化的药物或药饵。

味噌含丰富的活性酵母菌、乳酸菌及麴菌,此外还具备帮助消化的酵素群,因此大量的米饭只要搭配味噌食用,就能顺利消化吸收。


而且为了提高在战争期间所吃的米饭的消化吸收速度,立即提供战斗力,因此大多会运送白米至战场。毕竟白米可以快速煮熟,而且相较于黑米更能大量摄取。

传闻不少人为了能饱尝白米饭,于是成为足轻或人夫(译注:搬运工人)。尽管是在战争期间,吞下多达一升的饭,还是可能引发消化不良。为了预防这种现象,才会将富含生菌及消化酵素的生味噌作为一道配菜。

打仗期间也会食用午餐。分别在早、中、晚餐炊煮二合五勺的米饭来吃,剩余的二合五勺则会制作成握饭团,以便发生突发状况时得以迅速行动。米是由小荷駄(运送兵粮、弹药等物品的駄马队)运送至战区,士兵也会各自带着鲣鱼干及梅干等食品。


梅干名列出征携带药物排行榜第一名,因为梅干强烈的酸味有助于武士维持身体健康。梅干也是不可或缺的“息合”灵药。日文所谓的息合,就是呼吸的意思,意指在激烈争战或长途行军后,可调节呼吸困难,并能消除身体疲劳。

因为梅干可有效消除武士们在短兵相接后,精疲力尽的肌肉疲劳现象。人疲劳时,乳酸等疲劳物质会囤积,致使体内肌肉紧绷僵硬,连带使得血液循环也会变差,导致身体细胞及大脑细胞呈现缺氧状态。由于梅干中的柠檬酸等酸味成分可抑制乳酸生成并加以分解,所以遇到这种时候,只要舔口梅干疲劳就会减轻。

无论人或马,都不喜欢在军阵中气喘嘘嘘,幸好食用梅干即可调节呼吸。江户时代的旅游书也提到,搭船或轿子导致头晕不适时,“应先将梅干含在口中”,具有平定气息的效果。马匹同样在强行军之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此时也一样,会提供梅干给马食用,以稳定呼吸。

另有兵法书记载,士兵会将梅干缝在甲胄随身携带,遇到口渴时,只要一想起甲胄里的梅干,口腔就会涌出大量唾液帮助解渴,而这类经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得到。

梅干是绝对不能食用的食物,属于必须随身备用到最后一刻的药物。江户时代初期的《杂兵物语》如此记载:

此外,当剧烈工作,快喘不过气时,就从打饲(便当袋)底部拿出预放的梅干,稍看一眼。记得,连舔也不要舔哦。忍住想要吃它的念头(补充:如果口水流不出来,看着梅干会流口水),直到口干舌燥才舔。只要还有一条命,就珍重那一粒梅干;顶多只把它拿来当成息合灵药,忍住、忍住,就是不吃。


战国时代的日本军人,出征时大多会将梅干去籽后揉圆变成块状,干燥后再随身携带,常用来治疗腹痛及头痛。

在恶战连场的日本战国时代,吃饱了肚子,就要努力为生存而战斗,美食,在那个年代,就是生命中最让人欣慰的那点甜。好好吃饱,才能有力气打仗,古人一定是这么想的。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国时代的百战名将,战前进食确保勇猛,秘密来自于黑米饭和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