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 《梅兰芳学艺》有情有趣的课堂(上)

      文/丹老师

      结合本课具体环节,谈谈你对重情趣的理解。

      “重情趣”在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中位居首位。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这里的“情”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基于对“重情趣”的深入认知,结合本节课,我将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学生有情

      于老师总是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这节课中,指导朗读第一段的时候,很多孩子没有举手,大概是心里没把握。于老师说:没关系,那就再练一练。当同学们齐读了一遍后,于老师又说到: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位不举手的。说着便走向一位女生,对她说到:请你站起来。你怎么不举手?女生声音有些发颤地回答:害怕。此时的于老师温和地对她说到:一听声音就知道是有些害怕。你现在勇敢地看一看台下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周围的同学,再看一看老师。当女生环顾四周看了一遍的时候,于老师说:我看你呀,还是比较勇敢的嘛。

      女生这时已经有些放松下来了,因为她笑着说:还是有些害怕。于老师便继续调节她的心情说到:深呼吸,再深呼吸。有老师和同学们为你撑腰,能不能把第一段读一读?女生读后,还挺不错。于老师赶紧评价到:看看,多好哇!没错一个字!掌声鼓励!

      于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让我很感动,在循循善诱地引导下,用亲切的语言,让女生慢慢地放松下来,然后再勇敢地朗读了课文,这样的情,不正是关爱着每一个学生的情吗?

      二、对上课有情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于老师说: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地推进课堂进程,才能真正的让课堂实现三者的对话。

      在这个课例中,于老师“以读代讲”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边读书边动笔点、画、批、注。

      第二个层次,读通、读顺、读正确。

      第三个层次,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又要求读好,即“像说话一样自然,要慢一些,当然也不要太慢。”

      第四个层次,要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

      第五个层次,加上动作和表情背诵。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要求逐层提高,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更是显而易见。

      三、课堂的趣味性

      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会使课堂富有趣味性。更何况范读可是于老师的“绝活”。

      课堂上,当同学们加上动作,带着表情兴致勃勃地练读,并且指名到前面来读,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课堂上呈现出一片欢乐。教室内不时响起阵阵笑声。这时于老师说:真好!老师也背背好吗?掌声马上响起,于老师表演式地背读,不管是语气、语调还是动作,都惟妙惟肖。当于老师背完,全体学生再次背诵,有的站起来背,有的离开座位背,还有的边背边加动作,气氛十分活跃。

      于老师表演性地背读是示范指导,更是参与其中,营造了轻松且充满趣味的课堂。

      让课堂变得有情有趣,说到底也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例 | 《梅兰芳学艺》有情有趣的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