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和《驴得水》 你品,你细品

01.《寄生虫》

前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韩国电影《寄生虫》,看完之后我突然想到了国产黑色喜剧电影《驴得水》。

两部电影可能有很多共同点,而在我看来两部电影最大的共同点是它所表达的讽刺意义。

《寄生虫》这部电影网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部作品的导演奉俊昊说过:“谁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寄生虫。他们本来也只是我们的邻居,朋友,只是在不经意间被推倒了悬崖的边缘”。

奉俊昊曾也这样评价过自己的作品:“没有小丑的喜剧,没有恶人的悲剧”。

影片呈现的是两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家庭,基泽有一对儿女,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隔着半截的窗户可以看到外边醉酒的大叔在小便,他们会为了蹲在卫生间可以蹭到邻居家的WiFi而欣喜若狂,全家的收入都寄托在了为披萨店折包装盒的工资。

而朴社长家是精英阶层,有宽敞、独立的大别墅,有一对儿女,有佣人。


基泽家的大儿子通过偶然的机会到朴社长家做辅导老师,紧接着她帮妹妹谋到了为朴社长家儿子辅导美术的工作。

再接着他们一家人通过周密的谋划及一些手段,全部到朴社长家工作,基泽做了朴社长的司机,基泽的妻子做了朴社长家的佣人。

至此他们一家完全依附于朴社长家生存,当有人影响到他们的生存时,他们会不择手段为了生存保全寄生虫和寄主的关联。

在本质上,他们愿意做“寄生虫”,而且很享受“寄生虫”般的生活,错以为自己成为了“上层”人士,在精神观念上放弃了真正摆脱贫穷的机会,而是及时行乐,享受生活。

在现实中,我们很可能也是别的东西的“寄生虫”,例如手机,现在越来越觉得没有手机感觉无法生存似的,沉迷于手机里短视频、游戏和各类信息带给我们的安逸。还例如烟瘾、网瘾等等,这些也值得反思。

为什么有人曾经发文说当今社会,寒门难出贵子,我们抛开阶层固化、贫富差距这些我们根本无法左右的社会因素不说,现实中真的有人比我们物质上富有,精神上也比我们更加丰富,懂得改变、破局,不断实现跃迁。【夜读】用破局思维打破贫穷的怪圈

我认为只要自己不耻、不甘做一条“寄生虫”,就不会有人什么东西把我们推向悬崖,前提是我们需要有“寄生虫”的概念。

02《驴得水》

而《驴得水》这部电影更加是对人性的讽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人也是,有人前光鲜靓丽的一面,也有鲜为人知的人性弱点。

其实这部电影开头就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阐释的很清楚,电影开始驴棚着火了。

第一个冲过去的周铁男有勇无谋,用苕帚灭火,结果苕帚也着火了。在后来处理“驴得水”这件事情上,他刚开始特别有正义感,冲在最前面,好几次差点向特派员说出了实情,可是枪响之后,他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向反派妥协,甚至助纣为虐。

第二个冲过去的张一曼,她也很勇敢,直接跳进火坑寻找着火点,然后被身后的裴魁山铲了一身土。整个故事中,张一曼勇敢并且向往自由,可是在拒绝裴魁山的表白之后,被裴魁山记恨,借机恶毒的谩骂张一曼,就像救火时他给张一曼铲了一身土一样让张一曼不堪,影片最后张一曼自杀了。

裴魁山铲土救火,却把土都铲在了张一曼的身上。整个故事中,他是自私、功利、小气、心胸狭窄的形象,在处理“驴得水”事件时,他帮忙出谋划策,使事态越来越大,而这一切他只为了自己的利益。

孙校长拿着棉被去救火,他让所有人听他指挥,结果火越燃越大。在处理“驴得水”事件时,他用一个谎言圆另外一个谎言,到最后事态失控,差点赔上自己亲生闺女的幸福,但是他做这一切却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改变乡村愚昧、落后的教育现状,他有梦想,有正义感,但是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更多的是妥协。

最后,真心拿水救火的是孙校长的女儿孙佳,他的方法最有效,可是却遭到了众人的阻拦,因为大家认为水更重要。整个故事中,孙佳是最有正义感的那一个角色,并且敢于和非正义抗争,他建议举报“驴得水”事件,其实是最有效的方法,可同样是遭到了众人的阻拦。

孙佳在电影中说过一句话:“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犯了错要学会承担,如果用另外一个错误弥补前一个错误,那么只会错上加错,使事态不可控制,代价也可能让我们承担不起。

我们只有从过去中去学会责任和承担,才能成长,过去才会对现在和未来有意义,因此现在和未来也才有意义。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考虑是,从影片中的每个主人公个体出发去看,他们似乎都没有错,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或者苦衷,这其实就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这一生会面对各种挑战、诱惑、考验,我们谁都不敢保证永远不犯错误。

但是从整体来看,又觉得每个人都有错,是他们每个人的妥协、贪婪甚至愚昧才会有错误的开头以及最后的不可收拾,甚至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没有经历就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同样的考验、诱惑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真的能正确面对吗?

所以,真的不应该随随便便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去指责别人,这世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容易,说到底,只是大家做的选择不同而已。

所谓的人性的美与丑,在没有足够的经历和做出选择之前,不好做出判断,甚至,从这两部电影来看,美与丑没有绝对,而是会相互转化。

最后,我还是用我最喜欢的那句话,来做结尾吧。

不论这世界怎么样,都希望我们不放弃做一个温暖且发光的人,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也希望正在经历低谷和黑暗的人,都能遇到指引我们走出黑暗的那束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寄生虫》和《驴得水》 你品,你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