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 《长安十二时辰》的精彩之处

最近一部名为《长安十二时辰》的连续剧很火,据说在海外市场也有很多人付费观看,现在国内的影视制作水平确实提高了。

这部剧说的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唐代长安城的一次反恐行动。故事情节是按照一天十二个时辰推进的,这个思路显然是借鉴了著名美剧《反恐二十四小时》。客观的讲,故事逻辑和情节紧凑都不如美剧,但作为国产剧首次尝试此类题材,也算不错的成绩了。

但《长安十二时辰》也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对唐代长安城的高仿还原。这首先得益于同名原著小说,马伯庸在创作小说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对唐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建筑特征、市井文化等等都描绘的十分精细。翻开小说,你会发现里面还夹着一张长安地图,标注了长安108坊,张小敬追逐狼卫到了哪里,随时可以对照着看,作者的诚意扑面而来。

电视剧也秉承了这种诚意,一席上有一个《长安十二时辰》美术指导的演讲,介绍了这部剧场景和道具,真的很用心,大家可以点击下面这个链接观看。

这是辉煌的靖安司,所有的斗争、荣辱都在这个大殿,它最后是这个样子 | 金杨 一席第708位讲者

《长安十二时辰》还有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它的历史代入感,马伯庸的考证功夫不仅下在建筑、雕塑等具象的东西上,还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完全投射到真实的历史中,让人读来亦真亦幻——明知道这个情节是编的,但依据历史逻辑,它又完全可以发生。

举个简单例子,主人公张小敬,这明显是个虚构人物,但唐朝还真有一位张小敬,据史书《安禄山事迹卷》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原来长安不良帅的原型竟是马嵬坡之变的亲历者,“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他也一定见证了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我相信,选择这个历史人物为小说主人公的原型,作者是有深意的。

《安禄山事迹卷》是谁写的呢?是华阴县尉姚汝能,没错,他就是电视剧里那个一直跟在张小敬身边的家伙。这是马伯庸的幽默处——姚汝能一直陪着张小敬查案,所以后来把他写进史书了嘛。

同张小敬、姚汝能一样,原著小说里的角色,凡有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用的都是原名,这就令小说的历史代入感更加强烈。电视剧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原名都改了,氛围就比原著逊色不少。

靖安司司丞李必,就是唐朝的邺侯李泌,幼年有神童之称,唐玄宗很喜爱他,后来令他待诏翰林,辅佐太子,小说的人物设定与历史是一致的。何监就是贺知章,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因此时人称呼他为贺监。电视剧中贺知章出场,喝得酩酊大醉,骑着驴进了靖安司,这也符合他的历史形象,贺知章是当时长安城饮中八仙之一,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第一句就是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他头天是跟谁喝酒喝大了?是焦遂,就是剧中救了落水的狼卫反被其杀害的那个老人。这位焦遂也是八仙之一呢: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长安十二时辰》设定的背景是天宝三年的上元节。这一年贺知章86岁,因病恍惚,请求辞官回浙江老家,他著名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是作于此时。唐玄宗十分欣赏贺知章,专门写诗赠别,太子率百官为他践行,而还乡不久,贺知章就在当年病逝了。

天宝三年,唐朝正处于盛世的顶峰,上元灯会是表现盛世景象的好场景,流光溢彩,歌舞升平。剧中的“大仙灯”以及造灯的毛顺大师,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都匠毛顺,多巧思,曾以缯彩结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风至锵然。”(《明皇杂录》)

谁曾想,即将在节日狂欢的最高潮亮相的大灯楼,却隐藏着恐袭的阴谋。这是不是喻示着,在大唐盛世的繁华表象之下,正隐藏这巨大的危机?正所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贺知章是武则天朝的状元,到了玄宗朝,一直受到唐玄宗的喜爱和重用,但他也亲眼见证了唐玄宗从一位励精图治,只手将大唐托上盛世的有道明君,蜕变为沉迷酒色,任用奸佞的昏君。上元之夜,圣人即将委政的林相,就是唐朝历史上的奸相李林甫。玄宗仍然看重贺知章,但重的是他的文采,而不是他的政见。奸佞横向,忠贞之士进言无门,别看大唐的繁华仍如烈火烹油,但距离“渔阳鼙鼓动地来”只有十年了。

再说几个剧中的人物。比如长安地下城城主葛老,谁曾想竟是一个黑人,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一定被雷的够呛。其实这个设定也完全符合历史,因为葛老的出身是昆仑奴。这个昆仑可不是昆仑山,古代常把海外称为昆仑,昆仑奴就是海外来的奴隶,主要是黑奴。其中有极少部分来自非洲,绝大多数是印度和东南亚一带的黑色人种。

唐代壁画中的昆仑奴

剧中还有一位话痨诗人程参,就是唐朝诗人岑参。岑参是不是话痨不知道,不过天宝三年他确实在长安,而且是他人生中得意的一年,因为他在这一年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官——右内率符兵曹参军。剧中岑参揣着诗文献书干谒的形象,应该是这之前的状况,他十年前来到长安,确实是四处求人,而屡屡碰壁。

但剧中岑参吟诵他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不对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十年之后,岑参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在西北塞外写下的。岑参主要作品都是后来在边关写的,天宝三年的岑参,还没到他诗歌创作的成就期。

马亲王没把李白写进《长安十二时辰》,令我十分惋惜,他完全顶的上一道情节线。天宝元年,正是贺知章的大力推荐,令唐玄宗接见了李白,且欣赏有加,李白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改不了他桀骜不训的文人气,“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有醉中奉旨写诗,令力士脱靴的事迹。最后李白得罪了这些朝中宫中权贵,被谗言中伤,逐渐受到玄宗冷遇。在天宝三年的春天,他向玄宗求去,玄宗“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的上元节,李白还在长安,他这么爱热闹的人,一定会去灯会现场,也一定会喝得酩酊大醉。若是醉中的李白,遇见唠叨的岑参,不知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 | 《长安十二时辰》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