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上篇)

写在前面:

这是我2012年2月5日在读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后所写。时至今日,再次翻出,真是各种滋味。一是慨叹当年的自己竟有如此之毅力——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清水河校区图书馆唯一一本只有我借出阅读的书(我不知道如今有没有如我一样的人,也读过,或者正在读那本书【*】)。为什么没人借读,个人猜测主要是知道哲学的人多,但熟悉海德格尔的人少;再有,就是这书真的是非常晦涩,虽然相比当时的维特根斯坦的文字,海德格尔的要通俗很多,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看,还是觉得很晦涩的。二是,再次回忆起当年的校园生活,当年的自己,当年那些同学,当年赔我一起去图书馆借书的小伙伴,心中五味杂陈。。。

【*】我是插曲1:当年我也是几经挣扎才完成了本书的阅读。我记得我第一次借阅该书是在2011年,但是,都了几天,实在是读不下去,在书包里放了一个月之后,还了。然后我开始读了好一段时间的哲学书籍。大约半年之后,我有了再次阅读本书的冲动,于是,再次借阅,这一次,我成功读完了这本看上去并不厚的书,花费了接近一个月多的时间。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遂写下本文,算是对自己坚持的交待,也是对海德格尔的钦佩。

我为什么知道,当年偌大的清水河校区,之后我一个借阅过此书呢?这就不得不说其中的另一个插曲:

【*】我是插曲2:当年我第二次借阅完成之后,准备还书的时候,怎么也还不上。开始以为是书的识别码出了问题,就跑去柜台操作,发现仍然不能还书,需要交钱。后来图书馆管理人员调出来这本书的所有资料发现,本书在开始入库时就存在数据缺陷,不巧被我这次还书事件触发了bug。当然,顺带我看到次数的借阅记录,至当时为止,只保留我第一次的借阅记录,与第二次借阅的借阅记录。哇,不满大家说,我当时还是蛮骄傲哒呢~~图书馆老师,看到记录之后,看了我一眼,我的解读是,这小姑娘可以!哈~


我是正文:

哲学,一个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词,一门玄之又玄的学问。可是它真的高深玄幻吗?无疑,这不是一个肯定或者否定能回答的,因为它思考的是一般的问题,探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适的规律;它是一门看起来一切自然却又难以正确理解的学问;它是一种与日常息息相关,却又高于生活的理论。它是平凡的普适的,却又是伟大的深邃的。古今中外多少智慧能人思考探求;多少才德兼备之士为之奋斗。或许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展现的从来就是不同于那些给予最后结果具体的学问,而是一种无限道路上的思维的旅行,一项孤独的朦胧的,却闪闪发光的充满希望的令人着迷的思维旅行。而你,喜欢如此的旅行吗?我能给出答案是:I love it。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背负行囊,置身“旅行”的专家,但是这不能阻止我有热爱“旅行”的意识。看着千古以来“旅行”专家留下的宝贵心得,体会“天神”神游的各种轨迹,我早已热血沸腾,除了吸引,还是吸引。因此,今天我想站在专业栅栏之外,带着文艺浪漫的色彩冒昧的观望海德格尔“旅行”的冰山一角,品读他的《存在与时间》。

一、背景导言

在西方哲学这片天空中,可以说的群星闪耀,其中“天神”级的巨星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以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的代表,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是近代哲学家的代表,而维特根施坦和海德格尔则是现代哲学家的代表。中间还有一个过渡的中古时期其代表的哲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他们所在时代的思想大师,甚至是后世,直至今天的大师。他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求思想的后生,他们思想一致灼灼生辉。而他们当中的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伟大人物之一。

20世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创新和“平民化”的时代,它给哲学带来的变化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与之前的,哲学只属于少数人的 “贵族式”或者“准贵族式”,或者讲哲学只属于一些有思想的人或者思想家的业余爱好的形势相比,当时对哲学的研究已经上升为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来建设和研究,无疑这对于哲学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20世纪的哲学是最活跃的,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流派、新理论,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哲学家之多,哲学流派之多,热点之多,变化之快,无出其右。而海德格尔就是继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之后,名垂青史的一位,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哲学的思考是“本源性”的,极富“原创性”,既发前人之未发,同时又把自己的思想与2500年的哲学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深厚的历史感只有黑格尔能够与之相比。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的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正如熊伟先生说的“海德格尔是一位哲学家”。是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二、哲学探讨

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者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我们也知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则是围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讲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展开的。是物质还是意识(或者精神)?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或者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或者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二则是围绕世界是否是可知的问题展开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的可知的。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的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到达对世界的认识,或者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世界不可知,或者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上是我们通过教科书学习到的,这是哲学发展到现在总结出的最基础最合理最简洁也是最清晰的结论。所以,我要探讨的并不是这些,我也不想从哲学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如此的问题。我想做的是谈谈带着这种先有的也是正确的哲学观点,来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述说与海德格尔超越时空际遇的体会与感受。 

在具体谈到《存在与时间》和与海德格尔际遇感受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些与本文讨论不太相关的个人情愫和自己对哲学的一点浅薄的理解。撇开思想深度与高度不说,我唯一清晰知道的是,我是热爱真理,热爱思想,热爱情感的。我热爱探求真理,哪怕千辛万苦;我热爱拥护真理,哪怕孤寂落魄。我热爱有思想的文字和言谈,我热爱有情感的旋律和画面;我热爱有思想追求真理的每一个人,不管学历,不管性别,不管年龄,不管身份。这或许是我喜欢哲学的本质原因,可这也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因为之前我一直被自己所谓的理由喜欢哲学。之前,在看海德格尔之前,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不是专业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哲学是导向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方法论的一门学问;哲学是我们在困惑的时候,作为一种参考的标准;哲学甚至是一种历练思维的工具…… 

当然,现在回头看过去的自己习惯的想法时,觉得原来的想法确实显得粗糙肤浅了些。是的,哲学有很多的功力之用。可是真正热爱哲学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为这些功力之用。我开始询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哲学?哲学本身在追求什么? 

哲学的产生难受真的只是为了思维的消遣吗?当然不是。其实哲学的产生,用哲学的话来讲,其实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人类,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具有意识的头脑的生物。可以说,因为有意识头脑的人的存在,才产生了哲学。 

哲学本身追求的是唯物还是唯心,或者讲,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吗?不是,当然不是。这只是我之前错误的感觉。当然我现在理解的是,哲学本身追求的是其实人类思维追求的,人类思维的旅行本身就是哲学。是人类的思维将问题分类了,是人类的思维发现了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类的思维将发现的东西总结归纳并形成语言文字了,是人类的思维指导我们懂得这些规律并应运自己发现的规律再做新的探索与发现,并以此循环,不断深入,不断能自圆其说。甚至可以说,今天的一切都是人类的思维规范的(当然则并不是说思维本身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来一些,这是唯心主义),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有一点接近唯心主义的危险,但是不可否认,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在我心里是上升了。 

当我感觉到这些的时候(当然,可能以后看现在的想法,又会觉得现在的感觉和想法是粗糙的),我发现我喜欢哲学原因更本质了,更接近我现在内心的真正感觉了。


PS:考虑到篇幅问题,将背景介绍与哲学探讨两节作为上篇,下篇主要讲述海德格尔与他的存在与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