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的推理小说家|《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一群人如果都有同一个名字,那么等同于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同名同姓这个设定足够精彩,也足够展现下村敦史的野心。

少年大山正纪残忍杀害六岁幼女,但因犯案时未成年,只判了七年,惨案震怒全社会。犯下杀人罪行的大山正纪逃脱了法律制裁,然而与他同名同姓的大山正纪们却受到牵连。为了消除同名少年杀人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各怀目的的大山正纪们聚集在一起。

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下村敦史相当大方地向读者发出了挑战邀请——同名同姓的设定摆明了本作一定存在大量诡计叙事,作者在开篇就亮出自己的帽子戏法。下村敦史对笔下的障眼法相当有信心,尽管故事里不同的大山正纪很好分辨,但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交代底牌也无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一遍一遍回看才能分清不同角色身上的叙事里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诡叙造成的障眼法。

从社会派的角度来看,下村敦史制造出数十个同名同姓的角色反而是为了模糊名字带来的影响。读者被迫通过这些无名人物的特征在脑海中对角色进行定位。中年研究员,青年家庭教师,不受欢迎的中学生,高瘦的便利店员工.......通过特征而非名字定位角色,这使得读者很容易将这些“无名氏”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类型的人画上等号。那么故事中出现在这些角色身上的问题就会被读者自然而然地投射到整个社会的尖锐议题上去。

因此,从本格派和社会派两个角度去看待,不得不说同名同姓是个能够大放异彩的点子。但小说家的徘徊导致《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点子的利用效率打了折扣。小说的前70%都在聚焦社会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大山正纪成为大山正纪们的狩猎对象,到达真相的尝试一次又一次被推翻,恶意在一层一层传染繁衍。前70%的剧情反转让读者读到最后30%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对反转感到疲惫,更关注故事变化之中不变的社会议题。以至于故事尾声层出不穷接二连三的剧情变化反而会让读者更加聚焦在社会问题上,对故事的变化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时候最后两页的反转又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个结局是不是不太社会议题,怎么又变成天生心理扭曲了呢?故事中确实体现了许多尖锐的社会议题,例如网络暴力,儿童保护,校园霸凌,刻板印象等。但写出来都如隔靴搔痒。就像听到硬币有正反两面这种话题,读者期待的是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照见自我认知的盲区。例如:硬币的两面是不同的,需要同时看到两面。而不是被告知:你知道硬币有两面嘛,我知道的。

如果下村敦史在下笔时不那么徘徊,落笔不要不痛不痒,相信同名同姓这一设定会具有更加惊人的潜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徘徊的推理小说家|《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