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球赛

球场就在那儿。

和我住的宜必思酒店,只隔一条大街。

于是,我决定去看一场波兰丙级足球联赛。

售票人员翻了翻我的中国护照,疑惑了一阵,卖了球票给我(二十兹罗提,合四十人民币)。球场很老,只有东西两面看台。东看台空着,西看台北半是季票持有者的领地,即使落到了丙级,球迷会旗帜、标语、鼓乐器一应俱全,南半坐的都是散客,但无论大人小孩,都有标志球衣或者围巾,唯独我是例外。

波兰人队球迷

举目四望,我是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唯一拿相机的人。

1911年成立的波兰人队(Polonia Warszawa)是华沙最古老的俱乐部,在历史上得过联赛和杯赛冠军各两次,成绩算不上彪炳,远远落后于同城对手军团队(Legia Warszawa)。在波兰人队球迷眼中,本地人当然要为扎根本地的波兰人队而呐喊,支持军团队的都是些郊区居民和外来移民。这类似于上海申花球迷看待上海上港球迷的眼光。

即使遭遇降级厄运,他们丝毫未减忠诚,一意坚守。


波兰历史上不缺少在困境中坚守的人。即使被德国奥地利和俄国三次瓜分,即使被沙皇俄国暴政统治百年,即使被德国在二战中占领蹂躏,即使被苏联隔绝在铁幕后,都没有磨灭波兰人追求自由的意志,复国独立的决心,也未能阻挠波兰人拥抱工业文明,创造文化财富。

正是由于长期居于弱者地位,才让波兰人习惯了在逆境中抗争,不会轻言放弃。他们总能表现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无视力量强弱,八十年代崛起的团结工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往球场之前,我在华沙市中心的圣十字教堂附近,那离存放着肖邦的心脏。教堂前的广场上人声鼎沸,学者、军人、专业人士等身着盛装,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百米外的剧院走去。从标语和旗帜看来,似乎是科学协会的年度会议。

偏偏在这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中,有一群不和谐的人出现,他们全都身穿深色衣服,先是围着一口棺材慷慨激昂地演讲,然后抬着棺材跟在游行队伍尾巴。在剧院门口被安保人员阻止进入后,他们就地举行抗议,宣读声明。

抗议者

我不懂波兰语,不知道抗议者的诉求是什么,但很佩服她们的勇气。在众寡悬殊的情形下,依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也是华沙人的一贯作风吧。


比赛才开始两分钟,波兰人队就利用角球得分。球迷欢呼四起,我也参与到大声喊叫之中,和周围的陌生人鼓掌庆贺。刚刚经历四连败之后,球队太需要一场提气的胜利了。在这个明媚的秋日下午,球迷有了一个美妙的开局。

经过一阵激烈对攻,场面陷入僵局,略显沉闷。球迷会骨干带动全场人造人浪,唱啦啦歌,我虽然不会波兰语,也情不自禁参与进去。现场看球真是有魔力。下半场主队再进一球,人群气氛达到高潮。

有不少父母是带着小孩来的,或许是熏陶孩子对足球的兴趣,或许是传承对球队的情感。看球,对这些孩子来说,是社区文化的一环,是人生体验的一种。未必所有人都会成为球员,但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足球的方方面面。


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运动的方方面面。当天更早些时候,我在华沙马拉松赛的现场,有了深刻的体会。

今年是本项赛事第四十个年头,开幕式也格外隆重,赛事组委会就设在我住的酒店里。和我一同搭电梯下楼的一位黑人,身材瘦削,肌肉强健,当时我就疑心是特邀来的运动员,后来果然在现场看到他。

我随着人流走向设在体育场边公园里的起跑点,一路上看到各种层次的参与者,有卖力热身的运动员,有忙于留影的爱好者,有穿着斯巴达斗士服装的团队。

马拉松运动员

赞助商波兰航空派出空姐站上展台,吸引不少男人的目光。主席台前啦啦队正在热歌热舞,吸引不少孩子的目光。台上司仪正在介绍到场的历届冠军,吸引不到什么人的目光。

出发仪式别出心裁,先让轮椅马拉松选手出场,后续才是高水平选手,接着是成绩达标的半专业选手,然后是打酱油的爱好者,包括推着婴儿车的,装扮成奶酪的,戴着啤酒帽子的,浑身贴满广告的。赛道沿线有各种演出,既有古风民间二重唱,也有电声摇滚乐队。这更像是一场狂欢节,缺少我国办赛事时的庄重感。


客队扳回一球后,球场一时变得凝重起来,球迷们加油鼓劲的同时,也率先攻击主裁的误判,这倒是和我国情形一致。比赛胜负毕竟是重要的。

比赛也不仅仅是胜负,中场休息时大家走到场外,认识的朋友叙旧,不认识的人问候,一起喝啤酒,吃烤香肠,嚼土豆片,其乐融融。

主队最后守住二比一的胜果,球迷们开心地欢呼,孩子们跑下看台要球员的签名。我站起身,意识到能有一支无条件支持的主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于是,两个星期后,我回到家乡苏州,和三个好朋友一起到现场为中国男足呐喊加油,尽管他们和印度队零比零闷平,尽管他们踢得毫无想象力。

于是,得知波兰人队接下来四胜一平,扭转颓势时,我和他们的球迷一样由衷的高兴。

于是,我决定,无论中国足球再让人失望多少次,我还要支持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仅是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