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整本书阅读

前两天,在全区的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大赛的点评中,我多次指出:整本书阅读首要目标应该是“立德树人”。这跟《深度学习》一书的提法是一致的。如果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也只是概括故事,分析人物,赏析语言等等,就显得肤浅了,因为这些在单篇教学中也能实现。

如何立德树人,就是把书读深。如《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本有力量的书,我们引导学生找红星,一颗颗红星,他们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才能,组成一颗巨大的太阳,照耀中国。

如《西游记》是“成长”的书。孙悟空曾经无法无天,大闹天空,后来成佛了,是九九八十一难让他成佛吗?不是,是紧筘咒,师傅的一遍遍紧筘咒,让他收敛猴性,逐步成长为佛性。成长就要有纪律,有约束。


整本书阅读教学第二目标就是激发思维。如果老师的整本书阅读只是复述名著的知识,只是谈名著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这是廉价的知识搬运工。学生不需要。学生需要的是激发思维,而且是深度思维。思考骆驼祥子的性格,分析是谁影响了祥子的命运。这才是思维。但这还不是深度思维。引导学生能思考到祥子的命运不仅仅是社会造成的,跟他自己不自律,不自醒也有关系。祥子不自律,染上花柳病。祥子不自醒,自私,不能果断地卖了车,把虎妞送医院,造成虎妞难产而死。这才是深度思维。


深度学习的训练,能让学生发现作者创作目标与文本表达的矛盾。老舍写《骆驼祥子》当然是指向旧社会,试图表达对旧社会的控诉,是旧社会让一身本钱的祥子紧终落个凄残的下场。但老舍在小说写作中,却无法回避祥子的一些恶习,和小农思想。这就是矛盾。这既是人物多样性的必然,也是人物塑造的必然。如果能回避这些,人物就不真实了。

《水浒传》中,作者想表达“官逼民反 ”但在写作中,为了表现英雄形象,不可回避的描述他们为了赚得好汉上山,杀人,杀无辜的人。“官逼民反”偶尔演变成“官逼官反”,“染山逼好人反”等。

我们老师就要善于利用这些矛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立德树人”的整本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