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阅读古典?

我不崇拜任何古典,也不希冀在其中找到令今人警醒的惊人教诲。世界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如果你依然将那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视为绝对真理、字字珠玑,那你并非足够清醒与冷静,而是狂妄得为了崇拜某几个古人而抹杀了几千年的世界文化进程。

对古典的赞誉或者批判应该有足够明确的立场与标杆。目前看来,我们或者是一边倒地赞誉或者是彻底地抹杀。问题不源自于大众缺乏思考的脑袋,而是在于各种利益集团的驱使下,民众缺乏客观清醒的论战平台、表达思想的平台。思考在某种意义上是被禁止的活动,金钱与权力是仅存的驱动力。

你相信某个国家的总理天天在看一本翻译得诘屈聱牙的外国经典并用其来净化心灵、领导国民吗?这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故事。但是,我相信!只是我不会去看这样的书来折磨自己。

既然我不看,我就不批评!但我要说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书评可以让我信服这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书。以下范文可作为空洞无物之反面教材。令人担忧的不是《沉思录》,而是一个深受《沉思录》影响的记者竟然写这么无聊(甚至于无耻)的文章,他肯定没记住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沉思录》中的一句话:事物经历变化并不是坏事,而事物由于变化而保持其存在也不是好事。

我喜欢阅读经典、古典。另外,我书架上有一本《沉思录》。


沉思让灵魂如此美丽 ——评《沉思录》 见《南方都市报》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是一本高贵而又忧郁的书。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全书十二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从感恩、思索宇宙、灵魂衰退、按本性生活等;它的忧郁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一个心灵渴望自由的哲学家却偏偏是帝王,承担着治国救民的重任,兼之国家开始衰败,压力不可谓不大,书中潜存的忧郁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哲学思考成了他唯一自我解脱的道路。 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华丽冗长的辞藻,没有刻意晦涩的思辨,没有冗长乏味的说教, 而是真正的教诲,切身的体会。由于文化的隔膜,我们对于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时刻提到的神的意志也许不一定认可,但由于这本书是他用来自省的笔记,一个人能够用神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不也恰恰说明了这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么?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不是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更不是一本助人如何发达成功的书。但这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这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但再过两千年相信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

2010年12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阅读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