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想一万次不如去做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意义的徘徊

能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陷阱

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优势,同时也是陷阱:它既能让我们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里大展身手,扶摇直上青云;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陶醉于自己擅长的工作无法自拔时,其实无形中也是削弱了我们探索外界,实现更多可能的机会。这个时候,我们擅长的能力,很可能反而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和陷阱。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加强,不断升级,这就是著名的长板理论。

我们都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擅长”就一直去做,并因此拒绝了别的可能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一直只会做擅长的那些事,就好像被困在自己的能力里一样,这就是能力陷阱。


为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能力、长板,反而会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陷阱呢?

可是,我们经常会又听到这样的说法: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到哪里都吃得开。

真的是这样吗?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36岁突然面临失业,惊恐地喊出“我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做”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如果有一天,你引以为傲的“一技之长”突然土崩瓦解,你该何去何从?

正如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让所有行业都进行了一次重新大洗牌,延迟复工复产,只能领保底工资事小,如果不幸刚好让你遇上“大规模倒闭裁员”时,你是否也如那个收费员一样惊恐绝望呢?

还有,疫情期间,很多企图的招聘活动都由线下转到了线上,如果你除了实体经验却不懂任何线上运营,这个时候,你还认为有了一技之长就能一劳永逸了吗?

你的能力,你的长板,既是优势,也是陷阱——这个认知竟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就是《能力陷阱》这本书最颠覆我认知的地方!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避免能力陷阱,并获得领导能力上的突破与成长,答案都在《能力陷阱》这本书中。

作者和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美)埃米尼亚·伊贝拉,她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导力发展、人才管理以及女性事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她还在《哈佛商业评论》及其他各类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由外而内”原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在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三步走”助力你跳出能力陷阱,实现领导者的转变。

如果以下三件事发生在你身上,说明你已经掉进“能力陷阱”了

过去的成功会给你造成能力陷阱,当以下三件事发生时,表示你已经掉进“能力陷阱”了:

1.你喜欢你的工作,因此就会做很多相同的工作,所以越来越擅长做这份工作。

2.当你把大部分时间分配在你所擅长的事情上,你就会花极小的时间去做其他重要的事。

3.久而久之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学习新的东西。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跳出能力陷阱这个深坑,获得成功呢?

作者指出,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必须先提升自己的外在表现力——也就是本书的核心观点“由外而内”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先行动后思考,而不是先反思后行动。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你必须首先要学会像领导者一样去行动和思考。

由外而内原则——即先行动后思考,才会增强你的外在表现力,而这些外在表现力正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的!

只有首先行动起来。你才能知道关于自己,关于工作,你需要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思考。

三步走”助你跳出能力陷阱,走向更高的层次:

稳定的三角架关系能提升你的外在表现力:即新工作、新关系以及新自我。

第一步:重新定义工作(新工作)

所谓“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在公司的职位是策划,于是你就把自己定位在策划上,那么你就无法成为管理者或运营者。

如果你擅长某领域写作,于是你给自己贴上“某某领域创作者”标签时,这时候你是不是不再做任何别的尝试,你不会去了解别的领域,那么你就不会成为一个拥有多个标签的“斜杠青年”了。

同样,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你只把自己定位在管理上,你就不可能成为领导、合伙人甚至老板了。

一味地陶醉于自己的能力陷阱之中,即使做得再好,你的未来其实是都是你过去的重复只是熟能生巧而已,亳无创新和突破,和“我亦无他,唯手熟矣”的那个卖油翁 没有什么区别。

你怎么定义你的工作,你就只能成为怎样的人——这就是你工作的能力陷阱。

解决方案:

何以解忧,唯有行动!也就是先行动起来,开始改变你当下的工作。

具体步骤:

1.把你的工作当做一个平台,先加新角色,再减旧工作,增强你对形势的定位感,从而提升你的领导力。
2.接触你专业领域以外的项目,多参与外部活动。
3.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结合起来,谈谈为什么。
4.放松你的日程安排,该放手时就放手,无需事事亲力亲为。
5.了解领导者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从观摩研究到真正近距离接触实践,通过刻意练习,先让自己在行动上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再来学习像领导者一样思考。

第二步:扩建人际关系网(新关系)

认识到扩建人际关系网对于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建立人际关系网的唯一办法——也是立刻开始行动。

自恋和懒惰,这个思维定势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陷阱——比如你认为不去行动,关系也会自然而然就能建立起来。

运营关系,个人关系和战略关系这三种关系都是领导者必须的,三管齐下才能提升你的领导力。

解决方案:

培养一个有联系性的头脑,充分利用关系网络的优势——广泛性,连接性,动态性,以此增加自己的外在表现力。
具体步骤:
1.在你当前人际关系网络的边缘,增强或建立战略关系。
2.在外部领域发现新的专长。
3.勾勒你的人际盘丝洞。
4.寻找你的人际结构洞。

第三步:重新定义自己(新自我)

按照食谱做菜,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好厨师;按照世俗眼光定义自己成某一类人,凡事都用“应该”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那么你就是被禁锢了。

比如

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
员工就应该听老板的;
下属就应该听领导的;
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
老师就应该听校长的……

当你无意识地这样定义自己时,你的生活处处都充满了“应该”。

如果一切早已被设定好了,那么自然就没有行动和思考的必要了。

如果反过来,我们用逆向思维看待这一切时,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比如同一件事,如果我们试着从丈夫、妻子、孩子、老人的不同视角去看待的话,就会发现结果有无限种可能。而当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时,结果往往只有一种可能。

所以,如果我们能摒弃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用成长型思维模式,试着朝更多不同的方向发展自己时,你会发现,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而是千人千面的,你自己也不是只能成为某一类人的,你同样也是有无限可能的。

正如稻盛和夫说的:要制定一个远远超过现有能力的高目标。

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某一种人,很简单,只要模仿他的行为去做就行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想明白再去做事,而是应该先着手去做,事情慢慢就会想明白了。

所有高手都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所以,行动是治愈空想症,拖延症最有效的良药。如果没有落地的行动,再好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

最后共勉:行动起来,成为你自己

想成为什么人,就先装成那个人的样子。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并不在于你想了什么,

而在于你做了什么。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如果表现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终会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即多做好事就会变成好人。

也就是说:改变是由外而内,而非由内而外产生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想一万次不如去做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意义的徘徊!

想做什么事情就去做吧,别犹豫!

与其毫无意义的思来想去,不如简单粗暴直接付诸行动。

行动了,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失败了又如何,最坏的情况不过是保持原状,万一成功了呢?

而不行动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结果。

想,都是问题!

做,才是答案!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力陷阱》想一万次不如去做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意义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