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有一个很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成语为“无边风月”,此成语本极言以山水草木,清风明月为主且引人入胜的自然风景。源自宋代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金代侯克中《过友生新居》:“西湖风月无边景,都在诗翁杖履中”。
但用着用着,后来延伸出另外一层反客为主的意思,指声色场所之情形,男男女女间的风骚色情,甚至青楼勾栏那些事儿,即妓家风月。
比如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 四娘为人心性风月,好结识个把风流子弟,私下往来。”
《红楼梦》第十五回:“(智能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回目:“ 景阳冈武松打虎, 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冯梦龙《挂枝儿·叮嘱》:“我的乖乖,人前休把风月卖。”
冯梦龙《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赵昂)自幼惯走花柳场中,为人风月。”
《水浒传》第六一回:“(燕青)仪表天然磊落, 梁山上端的驰名。 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
孔尚任《桃花扇·传歌》:“妾身姓李,表字贞丽,烟花妙部,风月名班。”
.......
更要命的是,“风月”的本意渐渐被忘却,甚至“风月”二字都有被“风景”一词彻底取代的可能。如此一来,“风月”便只剩下一场秦楼楚馆里灯红酒绿光影里的撩人烟花。
文化史上的一个小细节颇能说明文化人对“风月”的关注和在意,“风月”为繁体“風月”,于是便被拆出了一个新词“虫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虫二”之“虫”字顶上还有一撇,只现在的电脑字库里打不出来,所以只好以“虫二”替代一下。在笔者的认知里,“虫二”之“虫”字顶上还有一撇在古时十有八九是一个字,可惜的是眼下的电脑字库里没收录,故而打不出。现在的电脑字库是照着《现代汉语字典》里的一千三百多字来的,而《中华大字典》共收汉字49174个,比我国第一部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官修大型汉语字典《康熙字典》还多千余字)。
而你只要对着“虫二”多注视一秒钟,就会顿悟:原来“虫二”就是“风月”脱掉衣裳(去掉边框)时的赤裸样子,暗寓“风月无边”,浪漫无界。
原来是个拆字游戏,类似三国时的那则笑料:曹操贡献进宫的一盒桃酥随手放在案头,且下意识在外包装上写了“一盒酥”便出去了。而等这位后来的魏武帝再返回时,主簿杨修早已将桃酥分发给了众人一起吃了个干净。曹随口问为什么这么做,杨修笑嘻嘻答:“丞相上书一盒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奸贼曹操当着众下属表面上很开心杨修懂自己的意思,但是心中却十分生气恼火,太亵渎权威了嘛,故而后来借“鸡肋”事件将其斩首。
再回到“虫二”这。笔者估计,带一撇的“虫二”虽也是个字,但肯定也是个极少出现在文人眼前的偏僻字——否则笔画如此简单,一定会成为一个常用字——于一般公众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无人识得。于是乎,带一撇的“虫二”渐渐就演化成了扔掉外包装的,再也不拖泥带水的“虫二”——脱衣裳的话,不是越少越好嘛。
笔者上述的推测,并非想当然,而是有众多大大方方的题刻“虫二”为证(参见附图)。其中在杭州西湖湖心亭的石碑上的“虫二”,系乾隆皇帝到此游玩时的手迹。而泰山摩崖石刻“虫二”,则是光绪年间著名才子刘廷桂所书,它地儿呢来自无名之辈的“虫二”题款留字那就更多了,甚至还有题“二虫”的二把刀呢。
从此后,“虫二”成了读书人间纵论四书五经之余最风雅的拆字游戏——若不知“虫二”为何物,你都不好意思提中华文化,会被人讥嘲得一塌糊涂,风月场合里流传着一句“不知虫二为何物莫谈风月”的文人谚语,蛮像酒桌上那些掷骰子划拳的行酒令。由此可见“虫二”在彼时学子们的眼里里不仅有着很高的情趣,可以展示自己胸中的才学借以贬低他人,恍若现在的文化圈里凑堆时有人亮明其“清(华)北(大)”学历一样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