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余年》看家庭教育:父母的肯定与陪伴,决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Dec.

25

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家长,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尊重与认可。

来源 | 中小学生教育经验分享

要说12月份最火的电视剧,那绝对非《庆余年》莫属,这部由猫腻大大小说《庆余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还未播出便惹人注目,惹人注目的原因是大IP+众多实力派老戏骨,演员阵容十分强大。

我也是一口气看完目前更新到的21集,而我从剧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权谋和颜值,更多的是里面的家庭教育观念。

01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作为范府的正牌公子,范思辙“放鹰逐犬、吃喝嫖赌一概不沾”,唯独对钱情有独钟,却不知道自己要钱干嘛。

后来,范闲替他找到了答案:他的父亲范建是户部侍郎,掌管天下钱财,因为崇拜父亲,所以范思辙下意识里希望自己能帮到父亲,也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欣赏。

而范建对于这个儿子的评价却是“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闲,简直是一无是处”。

所以,父亲平日对范思辙非常冷漠,一遇到事情就想当然的认为是范思辙的问题,罚跪惩处更是家常便饭。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父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值得爱,所以他们往往爱最有出息的孩子;而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需要爱,所以她们爱最没有出息的孩子。

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家庭,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这样的。

这种家庭里的父子,如果面对面彼此对视,儿子眼中看到的是自己的父亲,但父亲眼中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期许。

混得好的父亲,会希望子承父业,希望儿子再攀高峰;混得不好的父亲,会希望儿子来替他逆风翻盘,成为人生赢家。

父亲透过儿子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各种盼望,却唯独看不见儿子本人……相比于父亲的“透视眼”,儿子就简单许多,他们会把父亲看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范思辙便是如此。

范思辙渴望追赶父亲,希望通过积累财富向父亲证明自己,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也许在他憨直的脑袋里一直都这样想着:“我要是能挣很多很多钱,爹是不是就能多看我一眼?”

可悲哀的是,范思辙所执着的商贾之术、敛财之法,在他父亲眼中却是“非正途”。

三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然而三毛的父亲却对她十分苛责,也不喜欢她的作品。

三毛曾直言,她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是她一生的战役。后来父亲看到了三毛发表的《朝阳为谁升起》,父亲读后,留下了一纸赞言: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

三毛看了留言感慨万千,回应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们的,还是父母的认可!

02 父母要学会陪伴和肯定孩子

知乎上有个故事:小时候,爸爸总是告诉她,“我今天要加班,你跟妈妈好好玩。”长大以后,爸爸变成了,“丫头,钱够吗?不够了,爸给你打点。”

直到现在,连跟爸爸待在一个空间,她都觉得尴尬:

“我不知道要跟他聊什么……”

“就算强行聊天,最后也会变成吵架,何必呢?”

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巨大的缺憾:不陪伴、不沟通、不了解。

就像剧中被父亲误会罚跪后,等父亲出门跟他说“起来”时,范思辙先是一愣,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确定父亲的意思后,站起来给父亲作揖。

有所触动的范建问他:“无缘无故地让你跪了这么长时间,你就不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范思辙却说“肯定是又做了什么事,让爹不高兴了”。

美国《父母》杂志曾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

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父亲支持母亲;

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父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果他们“不用力”或者“用力过猛”,就会让彼此之间变成伤害大于爱。

在一次辩论中,如晶就讲到了自己的经历:因为父亲从小就很少陪她,又太传统,所有的事情都通过妈妈来传达给她,所以她跟父亲就不怎么沟通。

就连父亲去美国想买礼物给她,也只是问柜员“小孩喜欢什么”,就带回来了“小孩都喜欢”的冰雪奇缘和小猪佩奇,却忘了自己女儿已经26岁了。

就像如晶说的:“为什么她现在觉得陪伴不重要,因为一开始我爸就没有陪伴过我。”

血缘关系是天生的,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却不是。父亲错过了孩子的前半生,就只能错过了。

而且,缺少父母的鼓励和认可,孩子成长路上就会少很多动力。

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包容性的,它具备两个这样的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可是,多少年来,“严父慈母”才是中国家庭的标配,因为母爱,大部分母亲都能包容孩子的一切。

但是,“严父”却习惯性对孩子进行打击,孩子发展好的时候,打压他,美名其曰“戒骄戒躁”,孩子受挫的时候,训斥他,以显父亲权威。

然而,如果孩子从小受到这种没有理由的打压和训斥,很容易就认可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以为自己真的不行,做事缺乏自信,久而久之,真如父亲所说,一事无成。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

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那么,一个好的父亲,应该胜过100个优秀的校长。

所以,作为父亲,请主动卸下自己的偶像包袱,去靠近、了解自己孩子,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定会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03 父亲的爱,决定孩子的未来

在亲子关系中,最难相处的恐怕就是父亲和儿子。之前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儿子和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

那么,“陌路父子”的尴尬境遇该如何破除?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3条建议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正处于此类境况下的爸爸们。

1、父亲要破除“心魔”,视孩子为独立个体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但孩子不是家长的复制品,更不是父母用来实现自己未达成心愿的工具人。

父母可以给孩子积极的引导与帮助,但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限定孩子的发展,批判孩子的想法与喜好,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思维去生活。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予以支持。

就像范思辙一样,虽然文不成武不就,但他热衷商贾之术,若专耕下去,谁能确保他不会成为下一个范蠡。

2、多和孩子互动,有温暖有交流

以范思辙父子为例:之前因为范建对范思辙过于严厉,致使范思辙一看到范建就犹如老鼠见了猫,大气都不敢喘,父子不像父子,家中也无温情可言。

后来范建冤枉范思辙,罚他下跪许久,误会解除后,范建允许范思辙提一个请求,作为补偿。

范思辙提出:想让爹陪他推牌九,还要玩钱……这个请求虽然调皮,但一家人难得的聚在一起游戏,彼此的情感也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加温。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也不是施威的地方,而是温暖的港湾,是快乐的温巢。

父子之间,应该多沟通、多交流,用心经营,这样才不至成为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3、家里没有尊卑,只有对错

还以范思辙父子为例:范建误会范思辙,罚他下跪,虽然破天荒的陪儿子推了牌九,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对孩子说出那句“对不起”。

面对长子范闲的质问,他回答:“天下哪有父亲给自己的儿子致歉的道理?!”

在封建社会,父为子纲,父亲就是天,父亲永远都是对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现如今,这种保守且束缚的思想观念早已不再适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在逐步健全自己的是非观念。

家长需要明确生活中的对与错,不要因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威性”,而拒绝承认错误。

人无完人,犯错不要紧,关键在于是否敢于认错、是否勇于改正。

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家长,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尊重与认可。

— THE END —

☀本文选自中小学生教育经验分享(ID:iaoyu12580)。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庆余年》看家庭教育:父母的肯定与陪伴,决定孩子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