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随事制宜03-[18·04]你未必理解的“遂事”

《论语》原【第18微子篇第04章】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杨伯峻译文】齐国人送来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

【钱穆译文】齐人送来一批女乐队,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举行朝礼,于是孔子离开鲁国了。

【李泽厚译文】齐国人送来歌舞女妓,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办事,孔子就离开了。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第18微子篇第04原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游梦僧直译】齐国人赠送乐舞歌女,季桓子接受了她们,(之后)许多天不上朝,孔子离开。

【游梦僧意译】孔子是能人,鲁国重用之,必变强大。邻国齐国防止此事发生,就赠送乐舞女奴隶贿赂鲁定公和权臣季桓子,以期达到鲁国废用孔子的目的。季桓子接受了她们。之后,定公和季桓子许多天不上朝议政,孔子自知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即将且必将结束,劝谏也不会有所改变,就选择自行离开。


【详解】此章文字很少,字也不浅显,但要解读出真味来,还得涉及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好,咱先来讲故事。


先讲地理,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称呼山东,都喜欢叫“齐鲁大地”,也就是说,今天的山东省境,就是以前齐国与鲁国的国域,两者算是“鸡犬相闻”的邻国。



 

齐国比较强大,时不时欺负一下鲁国这个瘦小邻居,自然是难免的了。当然,齐国是不希望鲁国变强大的了。


此章的背景,《史记·孔子世家》有详细的描写。当时孔子56岁,在鲁国做着官,已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大司寇,并当上了代理宰相,但他这个代理宰相的权力不可能与“三桓”相比,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才是鲁国的实权派。连国君鲁昭公和鲁哀公都被三桓打败赶出国土,可想而知鲁国是谁说了算的了。


孔子,当代师表,弟子三千,人才济济,一大批优秀人才聚集在孔子周围。孔子治鲁政绩斐然,引起邻国齐人的戒惧。齐人称孔子“为政必霸”。


春秋,一个做什么都讲求“名正言顺”的时代。孔子在诸侯国中,名望极高,被尊为圣人,齐国虽想要鲁国废用孔子,扼制其发展,,也不能用武力(师出无名),只能用离间计。整个地球都知道三桓是鲁国的三大权臣家族,而季桓子又是最大家族的掌控人,所以,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下手就得从季桓子身上着手。


于是,齐国送能歌善舞的美女,意图贿赂季桓子,这成与不成,(鲁国君鲁定公,咱就不说了,傀儡而已)还得看季桓子的反应哪。最后“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是聪明人,自然能见微知著,预料到后事如何了。所谓“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也(《易传》之《系辞》),拍拍屁股,走人。


后续如何发展?所谓“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季桓子接受齐人送的美女,自然就会如齐国所愿,罢免孔子了,当然,可能为了面上好看,不罢免,但让孔子有名无实而已,实际就是这么个操作——后来鲁国举行郊祭时,没有分给孔子祭肉。


有人可能会问:“没分祭肉,少块肉吃,怎么了?”不然,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能得到国君赐的祭肉,那是无尚的光荣,非寻常人物能得。郊祭而不分祭肉给孔子,就是暗示孔子“朕不用你了”。


以上,就是此章的历史背景,文言文基础好的,可以自行阅读文后附录的《史记·孔子世家·节选》。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理解此章的主旨,否则,根本不可能知道此章是“遂事不谏”的例子。


“遂事不谏”,前文,咱已经解读过了,是“势在必行而未行之事,就不要谏劝了”的意思。


齐人:就是齐国的人。

 

归:通“馈”。馈赠、给予。

 

特别注意,孔子所在的东国春秋时期,仍然是奴隶制社会。许多人以为孔子讲究礼乐,就觉得那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而实际上,孔子所处的,仍然是奴隶制社会。

 

女乐乐舞奴隶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她们的身份仍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奴隶,和其他奴隶一样,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馈赠、甚至处死、殉葬。


为了让大家了解当时是奴隶社会,本僧意译时,会把“奴隶”二字译进去。

 

三日不朝:许多天不上朝议国政。季桓子是权臣,他不上朝,自然国事就必会懈怠。


杨钱李三老,把“三日”直接译作“三天”,似有不妥。古文以“三”言“多”,是惯例。当然,也可能真是“三日”,所以,不能说是三老错了,只能说“不妥”。


孔子见状,即知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生命即将且必将终结了。也就是说,那就是“势在必行而未行”的“遂事”而已。送来的美女都滚床单去了,再劝谏季桓子,也是徒劳无功之事。倒不如知情识趣,自行离开,免得大家撕破脸。


本僧话粗理不粗,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注意,“孔子行”简单的三个字,但对于孔子来说,对于历史而言,是大大的事,因为孔子不是去行(逛)街,而是离开鲁国,开始他十四年的万里长征——周游列国之旅。

 

时年,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

 

有人说:自始,孔子实践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信条。此言差矣。孔子还没周游(中原)列国,尝试推行他的仁政,又怎么会“乘桴浮于海”而“欲居九夷”呢!

 

《论语》“遂事不谏”的举例章解读完毕,后文将解读《论语》的“既往不咎”章,那章很隐晦,鲜有人知道它的主旨就是表现“孔子既往不咎”的品性。


详细,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锄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第18微子篇第04原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游梦僧直译】齐国人赠送乐舞歌女,季桓子接受了她们,(之后)许多天不上朝,孔子离开。

【游梦僧意译】孔子是能人,鲁国重用之,必变强大。邻国齐国防止此事发生,就赠送乐舞女奴隶贿赂鲁定公和权臣季桓子,以期达到鲁国废用孔子的目的。季桓子接受了她们。之后,定公和季桓子许多天不上朝议政,孔子自知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即将且必将结束,劝谏也不会有所改变,就选择自行离开。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解论语》随事制宜03-[18·04]你未必理解的“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