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浩然之气与大丈夫

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我们来看这一则论述,公孙丑问孟子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自己的长处之一就是善养浩然之气。

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其实在论述中给到了两个层面的答案。首先第一个就是至大至刚,我们要“以直养浩然之气”,把我们自己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但是光让它“充盈于天地之间”和致大致刚的浩然之气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双刃剑,所以就需要一个方向来引领,那么就是孟子原文中所回答的“配义与道”了。

“义与道”就把浩然之气推向一个德行方面的引领,让他有了一个方向。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去驾驭和使用浩然之气,但是我们也依然需要长时间的修炼。但是这样的修炼,其实就是顺着我们人性本善的心去不断地修炼的,因为我们首先需要把人性本善不断地“扩而充之”,变成实然,然后再去“配义与道”。

那么,这就引申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修炼,与养浩然之气呢?因为如果我们不去长时间的修炼浩然之气,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的话,那么浩然之气就会“馁”了。所以需要长时间的修炼,“扩而充之”,“集义”,才能养住浩然之气。

那么,第二个修炼浩然之气的方法,就是因为孟子强调的是人心本善,所以说,我们如果要养浩然之气的话,其实就可以顺着我们本善的性去养他,性都是善的,而且如果要修炼“义与道”的话,也先要修炼出人性本善,把本善变出实然,这样不仅能修出浩然之气,也能修出“义与道”。因为浩然之气是我们自己所修炼的,而跟外界其实是无关的,所以说能否消除浩然之气都是取决于我们的,而非外在决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浩然之气的,但是这些浩然之气确是有不同的,因为首先你内心有浩然之气,和你外推出来的浩然之气,其实是两回事,所以说首先你需要有能力,然后让浩然之气在天地间充盈。然后第二点就是修炼和维持好人之际的时长不同,而且外推的范围也不同。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回到当时孟子反驳景春的言论,反驳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言论了。因为公孙衍和张仪只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也就是发展出来了,至大至刚,但是这些如果没有最后,也是最高的层面的“配义与道”的话,那么就是有杂质的双刃剑的理性了,所以说,因为他们没有“配义与道”,只有至大至刚,所以他们不叫大丈夫。

而大丈夫都是长时间的修“浩然之气”,并且有浩然之气的两个层面,“至大至刚”和“配义与道”的并且长时间的扩而充之,这才叫大丈夫。

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先把我们人性本善的那一面变成实然之后呢?再去从逻辑上的两个方面不断的提升和培养我们的浩然之气,也就是不断的让他“致大致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另一方面就是让他“配义与道”,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浩然之气,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浩然之气与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