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这样爱孩子,只会让他们更快地走向叛逆

图片1.png

先说一个看来的例子

来自谢尔登·卡什丹(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心理学教授)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海瑞因塔是两个10多岁的孩子的母亲。她每天开车接孩子上学和放学,每当孩子坐好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锁好车门。

然而,当孩子们试图这样做时,却发现车门已关好。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她为什么多此一举?对此,卡什丹的解释是,海瑞因塔要表达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这种想法,她自己都有可能没有意识到,提醒孩子们去锁车门是潜意识驱使的,她潜意识里就是希望孩子们发现,妈妈已经做了奉献。

结果呢?

是不是沐浴在妈妈如春日阳光一样的温暖、备受呵护的小宝贝是不是在小小年纪就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呢?然而,却没有!

这两个小子都成了问题少年,锲而不舍地在学校和社会上制造一些麻烦。

为什么?

书里的解释是他们在表达愤怒。这愤怒本来是要对妈妈表达的,但面对“好妈妈”怎么可能愤怒呢?

怎么也得找个出口么,于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到别处去了。而且这两个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种疏远是为了减少妈妈表达呵护的机会。如此,他们或许可以找到些许内心平静。

这一切源自于——歉疚感。

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个更深的话题。我对于这个话题也只是正在探究,今天只是就这个例子讲下去。

问题是来自于海瑞因塔,来自于她对孩子表现出无限的呵护。我的理解是,好得太过分了,结果就走到了理想的反面。

图片4.png

此中有深意 欲辩无以言

以前也有这样的发现,只是缺乏一些学术上的支撑,在心理学上找到解释的字句。

越努力,越走向反面,这简直就是一个人类的规律呀。以前总是不懂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就是在笑看人类如何努力地走向自己理想的反面。

再说回来,父母对孩子冷酷无情,造成叛逆的例子,咱们听得多了。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呵护,同样也会让孩子走向叛逆,虽然殊途,奈何同归。

既然是心理学的书本讲出的例子,当然也就从心理上揣摩揣摩,给出些解释。

父母的心理预期是这样的: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就应该听我的。这是前半段,往后产生两个分叉,一个是如果你们不听我的,那么你们就是坏孩子;另一个是如果你们不听我的,那就是我对你们还不够好,我就继续!

然后呢?

孩子们就会拼命去拼出一个大大的“好”来,来还这明晃晃爱的债券,这样心理压力下的孩子会快乐吗?

别说是孩子,大人也累呀。

接下来,万一有一次不好了,孩子自然会产生了一种歉疚感。再多来几次,累积的歉疚感会产生一种愤怒与抗拒。

愤怒要发泄出来,就像海瑞因塔的那两个孩子。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心里的这种怨气从哪里来的。

莫名其妙的海瑞因塔更觉得不可理解,然后继续加大力度和热度,为已经烧得咝咝冒泡的一壶水的底火上,再加上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热情。

她像一个永不停歇拉磨的驴子,在自己的恶性循环里打转转,直到崩溃、累死或者得到拯救、解脱。

孩子们抗拒的结果就是叛逆和疏离。我还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图片3.png

似曾相识的感觉

哦,说到这里,心里对这种歉疚感和愤怒感有一种好熟悉的感觉呀。我自己也曾经面对着这种“无微不至”和“意外的惊喜”,开始觉得无奈,后来就觉得气愤。

这不是一种不知好歹,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得到的一种自我掌控。

比如,准备着为妈妈做一顿饭,什么都想好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进门之前都差不多已经挽起袖子要加油干了。

结果,打开门一看,一桌子的饭菜都做好了。如何呢?心里装着的那个充满气的气球瞬间被扎出来一个小孔,无可奈何地瘪下去,瘪下去。

焉了吧唧地坐下准备吃饭,却发现妈妈捧着剩饭准备吃,劝了好半天也不行。

举起的筷子,觉得都有十斤重。吃下去的饭菜,感觉都在拉嗓子。

刚准备拿个馒头,仿佛就有读心术一般,妈妈就说,来尝尝这新蒸的馍;仿佛给筷子上安装了导航仪,才要动,妈妈又说,来这红烧肉是你一直爱吃的……

妈妈对于我的吃饭习惯、品味轻重是太了解了,所以总是可以未卜先知。

这就让我很尴尬了。

好吧,好吧。一顿窝心的饭吃完,连个涮碗机会都没有留下。

累不累?

怒不怒?

图片5.png

爱也要断舍离

如果父母们不能正确认识这种“我对你好,你就要对我好,不然你就是坏孩子”的预期,那么孩子的叛逆和疏离就在不远处等着。

不要对孩子太好,什么事儿都替他们做好。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尝试的时候,心里只要有一种“相信你”就可行了,放手让他们弄去。弄好了是意外之喜,弄不好才是常态,毕竟这是肉长得孩子,不是放了AI的机器。

其他的能做的,就是自己提醒自己。也正因为是成人,这种心理预期一般还戒不掉。毕竟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有了这个“瘾”,多年下来的积淀,能痛痛快快地戒掉才是怪事。

但相对于那种不可承受的后果来说,自省是必须的。经常和孩子聊聊天吧,如果孩子告诉你,他觉得有束缚和压抑,那么在聊完天之后就应该更深刻地自省。

在自省的时候,不是想让你想这几天对他够不够好,而是应该抽离自己的主观,把自己放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回放过程,全当是看别人家的父母和孩子,这时,你心里如果有一种:这当父母管得也太细了吧。要是有这样的感觉,那就请务必小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父母这样爱孩子,只会让他们更快地走向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