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公司和国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能否从国家的治理中,学习到企业治理的经验?
01
公司和国家均要处理好
既得利益者的权利和利益关系
公司是一群人在一起,把一件事情干好,干好的重要指标就是企业盈利。当企业盈利之后,处理好团队核心人员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处理得当,企业持续发展,处理不好,企业就会出现分崩离析。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经营不好,也会破产。
国家也是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每一次国家政权的更迭,就是上一个国家的破产,下一个国家的产生。和公司类似,既得利益者重新出现新的博弈。国家内部也会进行改革,改革就是成员之间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02
公司和国家都会经历
从小到大的过程
正常的公司开始都会非常弱小,比如1988年成立的华为,起步资金21000元,只有几个人。阿里巴巴、腾讯均是如此,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就会变得越来越庞大,组织体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国家也是如此,在中国的早期,是一个一个的部落,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中国土地上出现上千个诸侯国,那时的国家大都是小的诸侯国。
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有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县的范围,有的相当于一个市的范围,随着战国七雄的出现,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大。后来秦统一天下,化家为国,出现了垄断,就是秦朝公司、汉朝公司等等。
03
公司和国家随着不断变大
都会出现化私为公的过程
任何一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往往是创始人几个人,创始人之间往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因为精力的原因、能力的原因,不得不借助职业经理人进行打理,企业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国家也是如此,小的诸侯国主要靠血缘进行分封统治,靠的是血缘的凝聚力,因为其规模不大,主要靠家族成员进行管理统治,这有点类似一家非上市的有限公司。
后来随着国家的统一,在秦朝、汉朝就出现专业的官僚机构进行管理。官僚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皇权和相权就进行了分离,这可以理解一家大型的股份制公司,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立的场景。
04
公司的治理和国家的治理
有诸多相似之处
公司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之中,在西方国家,有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司法权、执法权分立。
以我们中国为例,我们熟知的,我国有全国人大,相当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当于上市公司中的董事会;有国务院,相当于公司中的经理层;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衡,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05
公司和国家面临诸多的共同问题
在公司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成员之间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人才的选拔、考核、任免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国家中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公司中有总部和分公司的权利、利益分配。
公司有破产、兼并、重组,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公司之间面临竞争,国家之间也面临竞争,并且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像企业一样,进行经济竞争。
06
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同
随着竞争的加剧,公司未来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精英经济,公司不再强调产权是某个人的,而会越来越多的采用类似阿里巴巴的合伙制,让更多的精英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对于所有权的概念越来越淡化。
类似于现在的华为,16万名员工,有8万多人持股,这就是典型分享经济、共享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在淡化,而利益的共同体概念却在强化。
国家也是如此,原来的国家,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在则更强调民主共和,用精英来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从趋势来看,两者是相通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家的出现远远早于公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借鉴国家的治理经验,毕竟国家是一个组织,公司也是一个组织,有的公司规模甚至比一个国家都大。而组织的背后就是对人的有效整合,让其产生更大的效能。
现在我国的公司更多在学习西方的公司,更多参照的是中国的《公司法》,但中国的《公司法》过于教条,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
《公司法》从西方传来的不是不好,而是不能照单全收,毕竟两种制度下的经济基础不同、文化基因不同,我们应当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司发展之路。
同时,一部中国的《公司法》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就如一本孩子的养育指南,不能解决所有孩子的成长问题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土壤下,如何找到适合中国人的股权制度,中西结合,洋为中用,持续稳定的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才是关键。
对于公司和国家的关系,你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