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习路上的小欢喜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学习,便是这样一个从内打破的过程,它让生命成长,让自我丰厚,让内心纯粹,也让一路上充满了令人怦然心动的小欢喜。

今年的暑假,与我而言,是一个学习型的暑假。既有一身风尘、奔波千里的出外学习观摩,也有身处家中、神游四方的读书听书。不管哪种方式,得到的收获和拥有的欢喜都是足金的。

7月17日,赴咸阳参加统编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听到了不少好课。张宏老师的《孙权劝学》,尝试用比读的方式打通解读和解写;肖培东老师的《登勃朗峰》和《怀疑与学问》,紧扣文本特质设计教学,整堂课精简畅达却又内蕴饱满;李永红老师的《演讲的特点、要素、思路》,让我们看到了活动探究单元究竟怎么上;徐杰老师的《开往远方的列车》,在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巧妙细腻的设计中渗透了整本书的教学理念。尤其是王君老师,她带来的群文阅读课《春天会不会生气》,旗帜鲜明地实践着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在上课孩子们令人稍感遗憾的表现中,在近距离地感受到王君老师的勤奋、真诚和教育情怀后,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外在表现的高下,往往不是道德品质的原因,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格局和情怀的问题。

7月19日,到宝鸡教育中心去蹭咸阳名师司慧霞老师的报告《在课题研究中成长》,不仅见识了司老师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独到之处,更感受到了司老师真诚坦率如同光风霁月般的人格魅力。对于我和朋友这两个慕名而来的从不认识的旁听生,司老师利用宝贵的中场休息时间跟我们聊,利用讲座结束后的时间继续跟我们聊,将她一路走来的成长故事、成长感悟、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讲给我们听。并一个一个地解答我们的问题和困惑,给我们指点道路,加油打气。忽然发现,原来优秀的人都长一个样子:古道热肠,可亲可敬。

7月23日,赴扬州参加第12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虽不是烟花三月,但瘦西湖的美景依然让我惊艳,更惊艳的,当然是百年名校扬州中学大礼堂舞台上的那一节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古代诗歌、文言文、写作、散文、演讲稿,5个单元15节课,五场单元点评,一场总评。实践让理论更有生命力,理论让实践更有方向性:因体而教才能教得正确,教得适宜。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安徽宣宜蒙老师执教的《被压扁的沙子》一课,从多个方面向听课老师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课:恰当的文本解读,精准的课堂实施,充满力度和温度的点拨评价,以及得体宜人的风度。那种遇到好课的幸福感,足以抵消整个假期的炎热。

8月份,上班,读书。顾之川老师的《语文工具论》,朱光潜的《诗论》,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读的并不多,但收获却比以往更大。只因为,有读书笔记的加持。虽然并没有多少独到而深刻的感悟,但因为要写,却让我读得更加用心,更加有系统,也更能透过字句提取出最重要的东西。在《诗论》中,朱光潜先生用一个章节来介绍陶渊明。通过反复地梳理,陶渊明这个我以往并不算熟悉的人物,在我的心中也渐渐明晰了起来。极其悲苦的背景,涵养出了陶渊明极平淡又极深厚的人格。这平淡指的是他极浓烈的人情味儿,这深厚指的是他人、我、物一体同仁的丰富而自由的心灵世界。人格外化为诗,自然也是极平淡又极深厚的了。如果不是写读书笔记,我不一定会形成如此清晰而印象深刻的概念。

晚上散步的时候,一直在听书。一不小心撞见了樊登读书会,一口气听了30多本。关于心灵的,关于职场的,关于家庭的,关于生活的,关于人文的,既有原理规律这些关于“道”的,也有方法论这些关于“术”的。有的知识直接拿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的是立竿见影。好多书都讲到了保持正念的重要性,《学会吃饭》一书则重在教读者怎样运用正念的方式来吃饭。以吃四颗葡萄干为例,先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再细嗅它的香气,感悟它所蕴含的自然万物的精华,再用舌尖逗玩它,很久之后再用牙齿轻咬它,咀嚼,吞咽,越慢越好。只有当你用全部身心去感受这颗葡萄干,你才能吃出它最甜美的味道。用这个理念去吃饭,你不必节食,可以去吃任何东西,而且会吃得很香,又会吃的很少,更能吃出一种幸福感。自己尝试着这样去做,真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罗振宇说:“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我要说:人生一切难题,学习给你力量。当学习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源源不断地馈赠给你的,一定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欢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学习路上的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