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的世界》第10集里有这样的描写:“当时他记得刘嘉跟他说,冥想的最高境界,甚至可以重组一个世界,马可觉得些许玄之又玄了,也就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和刘嘉聊起了“博斯”的《尘世乐园》。”
今天就来讲讲这个五百多年前的大神。
耶罗尼米斯·博斯(荷兰语:Jheronimus Bosch 1452年-1516年8月),又名希耶罗尼米斯·博斯或耶伦·博斯(荷兰语:Jeroen Bosch),原名耶罗尼米斯·范阿肯(荷兰语:Jheronimus van Aken)
他是荷兰十五至十六世纪的画家。他的多数画作描绘罪恶与人类道德之沉沦。博斯以恶魔、半人半兽甚至是机械的形象来表现人的邪恶。他的图画复杂,有高度的原创性、想像力,并大量使用各式的象征与符号,其中有些甚至在当代也非常晦涩难解。博斯被认为是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
博斯出生于绘画世家,他的双亲分别是荷兰与德国人。他大部分的人生都在斯海尔托亨博斯常称作登博斯度过,这是十五世纪当时布拉班特(今荷兰南部)一个热闹的城市。1463年时,约13岁的他可能曾目睹在当地发生的一场严重的火灾。
博斯制作了多幅三联画──绘在三片接合起来的木质屏风上的画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人间乐园》(亦作《尘世乐园》)。这幅画太过宏大留到后边再讲。
博斯这些画作都有一层较粗糙的颜料表层,与传统弗拉芒风格,以平滑的表面修饰人为的不自然的手法大异其趣。
到了晚年时,博斯的风格已有所转变,改以描绘大型、接近观赏者的人物为表现方式。代表作是《戴刺冠的基督》(Christ Crowned with Thorns)。
博斯从未在画作上注明日期,也仅在部分作品上签名(某些签名则被认为并非本人);总括来说,目前确认出自博斯之手的画作,仅有25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博斯死后收藏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因此目前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收藏了博斯最多的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尘世乐园》。
博斯的作品有《愚人船》、《隐修圣徒》、《殉道女圣徒》《末日审判》、《来世》、《拔摩岛的圣约翰》、《背负十字架的基督》、《施洗 者约翰》、《圣耶柔米在祈祷》、《圣克里斯托弗》、《死神与守财奴》、《博士来朝》、《饕餮和淫欲》等。
好我们先来看看博老师相对简单的作品
《愚人船》
船,在中世纪,是一个广泛流传的形象,特别是教会之船,满载基督教徒的灵魂,安全地驶向了天国的港湾。然而,在博斯的画中,船中拥挤、躁动的乘客,不再是天国的信徒,而是些饕餮之徒、贪婪之辈、在种种欲望的折磨下难以脱身的人。因此,他眼中的船,不再是德性与虔信之船,而是“愚人之船”。
对这幅作品的解读网上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有兴趣的自己去找吧,我就不再赘述了,主要是老被suo文我就不浪费时间了。
接下来的这幅作品是《扛着十字架的耶稣(Christ Carrying the Cross)》
下面是最广为流传的那幅,其中的群像人物密密丛丛、面目狰狞,但经鉴定这并非博老师的真迹,实则出自他的追随者,创作年代大约在1500-1535年之间。
《施洗者约翰》(局部)西班牙马德里拉扎罗·加迪亚诺博物馆收藏的博斯画作
上图中的植物已有些博老师天马行空想象初现端倪的迹象。
博老师的作品中有几幅最为出名而这些为世人熟悉的画作又多为三联画。
三联画(Triptych)是画作的一种类型,是多联画的一种,分为三个部分。一般正中的那一幅最大,也有三幅作品大小相同的画作。 三联画在基督教艺术早期就已经出现,是中世纪祭坛画的常见形式。后来又被文艺复兴画家们采用。用这种形式创作出的作品也易于拆分运输。同样的手法被用于现代的摄影技术中。
博老师已完成的三联画有:
Haywain《干草车》(1500–1515)现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干草车》的典故来自法兰德斯的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博老师用了这个谚语来表现人类为追求物欲而堕落。在此,干草比喻人世间的名利和物欲是短暂、易腐败而无价值的;然而人们却不择手段地盲目追求。而这种对物欲的追求正好为魔鬼利用,引人走向罪恶的渊薮,甚至毁灭性的结局——地狱。
《干草车》这副三折画:屏风的左边描写的是天堂,上主高高在上,大放光明,手中拿着象征宇宙的球体;其下的画面表现了几个不同场景,分别是“创造亚当厄娃“偷吃禁果”和“逐出伊甸园”。这是早期西方绘画常常出现的手法,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内。
中央的主画面呈现了一辆满载了干草的大车,周围的男男女女正拼命用各种工具抢夺车上的干草,不择手段,甚至杀人害命。右前方一批教徒已取得了干草;正在分配收藏,并开始享受;在车子的后面,连皇帝和贵族们都不顾身份地列队紧跟。而人们却浑然不知干草车正由贪婪的鬼怪拉着,朝向右方地狱前行。博老师用尖刻锐利的讽刺手法描绘出人们的贪婪嘴脸,揭示了谚语的真实性。
谁能够摆脱物欲的诱惑呢?在草堆上,有一对恋人和几个音乐家,对诱惑似乎无动于衷。仿佛只有相恋中的人和艺术家因为专注于自己的热爱,从而可以轻忽世俗的纷扰。
然而,在他们的右边有一个长了翅膀的白色魔鬼,正用鼻子吹奏着笛子;左边则有一个天使正抬头仰望着出现在云雾中的耶稣;还有一个躲在树后的人,手持系着一只象征淫荡的罐子长棍在窥伺着。也许博老师在暗示,人性是不稳定的,即使暂时超脱了,周围还是随时有恶魔的威胁,欲望的诱惑,当然也永远都有圣神的慈悲呼唤,画面上方的上主看着无知犯罪的人们,表现出无奈又着急的神情。
三联画最右边的部分呈现了地狱。同样的暗红色天空衬托着灾难气氛;前方,一些罪人被鬼怪追逐、吞食;另一些人则被赶进一座正在搭建的监狱高塔,上方有一个绞刑架。远处的一个高塔上已有绞死的尸体悬挂着,依稀可辨。
显然,博老师不是以画神怪或地狱为乐,也不见得是什么超现实主义画家。他以真诚的心想告诉人们善恶有报的道理,劝诫世人重德行善,可谓用心良苦。
说是三联画其实是四幅画,因为将两侧的屏风合上就会出现另一幅作品
双翼外侧的油画名叫“徒步旅行者”(Wayfarer 或 the Path of Life)。
油画前景描绘了一个瘦弱和衣衫褴褛的男人背负一个篮筐穿越着险恶之地。头盖骨和骨头散落在画面左下角,一条恶狗正要撕咬他的脚踝,而他脚下的独木桥显得非常得脆弱。
油画后景中,强盗们正在抢劫另一名旅行者,并将其绑在大树上。油画右侧的农民随风笛声翩翩起舞。远处聚集着一大群人,巨大的绞刑架上悬吊着车轮,用于展示被执行死刑的囚犯,博老师以此来揭露这个阴险的世界。强盗和恶犬象征着诋毁者和诽谤者。农民的状态表示着麻木者的所处险境。
好我们继续来看博老师已完成的另一幅三联画作品:
《圣安东尼的诱惑》(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是博老师1500至1510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现藏于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古代美术馆。
圣安东尼的阴谋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文学爱好者对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应该都是耳熟能详,而他的《圣安东尼的诱惑》也广为人知。
在福楼拜的文学作品中,这位隐居于埃及底比斯附近的修士圣安东尼与一个又一个幽灵对话。
安东尼追忆起了他难以遗忘的往昔,再一次面临魔鬼的阴谋:放荡的幻象、权力的魅惑、肉欲的引诱,无一不吸引他;更让他不安的则是他的门生希拉里翁也来向他讲述圣经里的自相矛盾之处。当魔鬼以科学之名向安东尼揭示宇宙的奥秘时,他渴望着屈服于这一切;但接着他看到了基督的脸在升起的太阳里闪耀。
这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既再现了四世纪的希腊-罗马世界,又陈述了现代科学理论,并将这两方面别出心裁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份艺术美感。
按基督教的说法,“诱惑”主要是骄傲、贪婪、淫欲、嫉妒、贪吃、暴怒、懒惰这“七宗罪”;此外还有懦弱、巫术、变形等。
某百科说是福楼拜看了老·彼得· 勃鲁盖尔《圣安东尼的诱惑》油画里的怪兽、蛇蝎、蝙蝠,作为魔鬼的化身……得到的灵感。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老·彼得· 勃鲁盖尔。因为其作品深受博老师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他是第一批以个人需要而作画的风景画家,跳脱过去艺术沦为宗教寓言故事背景的窠臼。在1565年的冬季风景画,是当时中世纪正处于小冰河期(《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自然界4)无夏之年)的明确证明。
看他作品的风格于博老师,有如出一辙的理念。
他也是弗兰德斯画派(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伦勃朗(Rembrandt )维米尔(Vermeer)……)中的代表人物,并且一门三杰。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及次子 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后来皆成为著名的画家。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另一百科中描述福楼拜得到灵感的画作是小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所绘的《圣安东尼的诱惑》。
本人更倾向于后者因其将观看到的时间和地点都罗列了出来较为详尽可靠。“1845年,福楼拜的妹妹卡罗琳•福楼拜与童年玩伴埃米尔•阿马尔结婚,福楼拜陪他们前往意大利进行蜜月旅行。在热那亚的巴尔比宫,他欣赏了小彼得·勃鲁盖尔的画作《圣安东尼的诱惑》, 从中获得了这部作品的灵感。”
我简明扼要的说说圣安多尼,他生于葡国里斯本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自幼热心侍主,十五岁加入圣奥斯定会;廿五岁转入方济各会,渡祈祷、赤贫、谦卑的生活。
因天才横溢,学识广博,他被委派作巡回讲道。他不但精通圣经,被誉为【圣经的活库】;而且善于讲道,被封为【教会的圣师】。
此外,他也热爱穷人,乐善好施,后人为向他谢恩所派的面包被称为【圣安多尼面包】。
1231年六月十三日,他积劳成疾,荣归天国于意国巴度亚,因此得名为【巴度亚的圣人】,享年卅六岁。他安葬之日(六月十七日)「星期二」,这是天主要光荣他和赐给世人一位奇迹圣人的一日!他的出殡因频报奇迹:盲者复见,聋者得闻,哑者能言,跛者能行……而演变成为凯旋式的巡游。「星期二」的敬礼,从此奠定。
不到一年,因他的懿言奇行,脍炙人口,就被教宗封为圣人。天主要他成为有求必应的代祷者,因此,敬礼他的人,远近皆是。
达利(SalvadorDalí)在1946年也绘制了同样的题材作品
为什么这个主题被艺术家所钟爱,因为善与恶的争斗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故此被津津乐道也不足为奇了。
下面开始解读博老师《圣安东尼的诱惑》(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
还是和《干草车》一样虽说是三联画其实两翼的背面还有画作,但是这次将两侧的屏风合上后并没有组成另一幅作品。而是单独的两幅画作。所以共有五副镶嵌版画,打开时的宽度将近2.4米,高度近3米。
这件可以折合的三叶式祭坛画,左翼背面是《耶稣被捕》。右翼背面是《骷髅山之路》。两幅看似没有连贯逻辑的故事情节被博老师以河流连接起来,而以河流为分界线,画面中主要的故事情节被安排在河流上方,耶稣则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两幅画面的故事以耶稣为中心点向外延展。
因为图中的月亮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左侧的故事发生在夜晚、右侧的故事发生在白天。
左侧,一个士兵猖狂地拉着趴跪在地上的耶稣的腰带,用腿踢着耶稣的后背,在耶稣前方,一人牵着耶稣脖子上的绳索,张着嘴,像是在大声吆喝,在耶稣的右下方,一人扭动着身躯,用嘲弄的姿势张嘴对着耶稣。士兵们拿着武器、吹着号角,人群撺掇着、喧闹着。耶稣被众人围着,闭着眼睛,仍双手交叉着向愚弄的人群布施。
在溪流对岸,两个人正扭打在一起,一人举起尖刀,正愤怒地刺向另外一个,地上散落着物品,而被刺的人似乎正伸手去够掉在地上的物品。或许是黑夜的来临,人们的行为才显得如此猖獗。
在右侧,耶稣被一群乌合之众包围着,他肩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画面的最前方,一个衣着单薄,枯瘦如柴的人被一根木棍压着,木棍上方悬挂着尖锐的刀,下方则站立着一只乌鸦,这似乎预示着死亡的到来。
在画面中间部分的左下角,牧师和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倚座在土堆上,牧师的手指指向衣衫褴褛的人的胸口,像是在警告着什么,站在一旁的人手里拿着神索,似乎是等待着好的时机将那位穷人捆绑起来,一旁的圣经被搁置着,这三个人的后方一棵已经干枯的树状上插着人头,站立着乌鸦,这预示着死亡的逼近。
当我们再次将目光转移到整幅画面时,博老师所描绘的这些丑恶行为均发生在干涸的大地上,干枯的树状,地上砍断的肢体、河里腐烂的鱼骨、漂浮着的人的尸体、树桩上的乌鸦、刀具,这些神秘的符号拼凑成了一幅荒凉、散发着恶臭的充满罪恶的画面。
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传递的是基督———善良的原型,被一群邪恶狡诈的人杀害在一片肮脏的土地之上。
延续着耶稣受难的情节让我们打开屏风,我们可以看到恶行还未得到改善,而是成倍地增加,随处可见。
画面中的主人公圣·安东尼在阿塔纳修斯的笔下是虔诚的,勇敢且坚毅的,他深信基督的作用是伟大的,只有坚定心中的信念抵制住外界的一切诱惑,才能到达理想的国,他在修行的过程中与孤寂斗、与野兽斗、与一切邪恶的力量搏斗。
博斯笔下的圣·安东尼也是如此,他虔诚地修行,抵制住外界的一切诱惑。
三联画的左侧描绘的是圣安东尼晕倒被人搀扶的景象。圣·安东尼在修行时晕倒后的情况。
天空上方是安东尼的身躯被蝙蝠一样的魔鬼托着,周围的魔鬼用树枝抽打着他,安东尼忍受着这一切,双手合十虔诚地祷告……
画面中间桥上是安东尼在魔鬼的折磨下晕倒后被友人搀扶着的景象……
画面下方一个牧师与一只老鼠、蝙蝠正挤在阴暗潮湿的桥洞底下密谋着,他们勾搭着肩背,这预示着教会与撒旦的勾结。
桥上的人们对桥底下的阴谋一无所知,这也暗讽了当时社会的恶行。
三联画中间描绘的是圣安东尼处在一个充满着各种诱惑和险恶的环境中……
中央的主画面上的圣安东尼,手向上举着一碗清水跪在平台上,他的周围教士们沉浸在花天酒地,贼眉鼠眼、长鼻上架着一付眼镜的伪君子,假正经地在阅读圣经;屋顶上那个教士正和一个女人饮酒作乐,教士的旁边还站着一位裸女,这种画法使观赏者看到时代的本质,讽刺意味十足。
画面中心的圣安东尼身着灰袍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魔鬼纠缠着,孤独而又无助,各种魔鬼幻化成的离奇古怪的怪兽、恶魔重重围困着他。
看那读着《圣经》的老鼠、披着铠甲的鱼、拿着刀坐在篮子里的猴子、人面兽身的怪物,天空中飞翔的轮船、远处的屋顶上饮酒作乐的传教士、裸体的女子,一个从楼上跳下的人……在画面的左上方,出现了熊熊烈火,喷吐的火苗施虐地吞噬着远处的建筑物。
浓重的黑烟遮掩了大半个天空,无助和毁灭的气息笼罩着大地,所有的魑魅魍魉都粉墨登场,扭捏作态地尽情狂欢着。
安东尼跪在画面正中央,身体靠着低矮的护墙,他将脸部朝向观者,顺着他的手势,我们可以看到,壁垒里正是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与安东尼并排的女人,裙摆像是蜥蜴的尾巴,手里端着酒,目光看向她对面两位肢体不健全的男人。
在旧约里曾有这样的描述:他们的葡萄树是所多玛的葡萄树,蛾摩拉田园所生的。他们的葡萄是毒葡萄,全挂都是苦的;他们的酒是大蛇的毒气,是虺蛇残害的恶毒。
在破败的壁垒左侧的上半部分,描绘的是摩西戴着有角的帽子,接受律法书,角通常与魔鬼相互联系。
接下来的部分是一只坐着的山羊一样的怪物,正接受着上面一群人的祭品,一只猫头鹰从后面探出头来,猫头鹰在尼德兰语中通常被看作是邪恶与异教的象征。
下部是两个人挑着一串葡萄朝暗黑方向走去,而光明与黑暗通常会与善和恶等同起来。
整个中间幅除了安东尼以外,都看不见一个完整的具有人的特征的躯体,他们要么是被物体遮挡住,要么是人与其他物种的组合,他们有的饮酒作乐、有的装模作样读着圣经,远处的城堡硝烟弥漫,这也暗示着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当我们将目光移到右侧,安东尼正忍受着美食与美色的诱惑,他手里捧着圣经,面前的树桩底下站着一位裸体女人,他欲将目光移开,躲避眼前的诱惑。
但当他将目光移到另一处时,眼前是一张由两名裸体男人支撑着的桌子,巨大的老鼠躲在桌子底下,其中一只老鼠正拿着尖刀割一位裸体男人的头,桌上稀少的食物是魔鬼用来诱惑安东尼的。
画家将老鼠安排在阴暗的桌子底下,暗示着邪恶的力量正在黑暗的角落里滋生,并迫害着人们。安东尼处在一个充满危险和诱惑的世界,恶魔们伪装着自己,随时等待安东尼掉入自己的圈套。
整幅画面所描绘的是两种力量,一种是基督、安东尼和帮助安东尼的人们为代表的善,一种是以撒旦王国的恶魔化了的生物为代表的恶。
在画面中,恶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摧毁以安东尼为首的行善修行的人的信念,鞭挞他们的身体、打乱他们的信念、迫害他们的灵魂。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安东尼的修行是艰难的,他饱受着身体与灵魂的苦难,但他仍坚守着修行的信念。博斯用怪诞的艺术表达他眼中的世界,是要揭穿撒旦的阴谋。
邪恶的力量汇聚于画面,看似混乱不堪,实则是博斯经过精心安排下所产生的效果,博斯用他理性的思考搭建了一个非理性的舞台。
艺术家的创作是以时代和潮流为基准的,博斯生活的时代正经受着鼠疫的迫害,老鼠被看做是肮脏的生物,画面中出现的老鼠正是博斯用以揭穿撒旦阴谋、批判教会腐败的隐喻符号,他幽默含蓄的绘画语言辛辣而直接地揭露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面貌。
尽管《圣安东尼的诱惑》的主题很明确,但其中仍不乏怪异之处。除了各式各样的诱惑以外,观众还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怪物、硕大的果实、巨型的鱼,以及和人一样大的老鼠。除此以外,长着双腿的头颅四处乱跑;半人半兽的怪物、长腿的坛子、戴头巾的飞鸟等处处可见;一棵生有头和胳膊的树骑在老鼠身上,给一个孩子喂奶……
这些魔幻般的场面,并不是从幻觉和病态中引发的。不少形象具有确切的历史根据。在当时的法兰德斯,诱惑圣徒这一题材已被搬上戏剧舞台。这种戏剧被称作“神秘剧”。剧中把对中心人物的折磨和考验拟人化,并且在化装中尽量突出这些角色的可怕和怪异。
博老师曾经看过神秘剧。身为一名画家,他很可能曾应人之邀为神秘剧作化装设计,并且把这种设计运用到后来的绘画中。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作品中的形象,便会找到它们的来源。在左侧画的下部,可以看到桥下有一个又胖又丑的教士,他半身陷在泥里,在一只老鼠和一只鸟的陪伴下评述信件。
一个鸟头狗耳的怪物正走近他们,为他带来另一封信。这个怪物头上戴着一个漏斗。在中世纪,漏斗是疯子的象征。怪物穿着冰鞋,在冰层随时可能破裂的湖面上滑行。这可能是比喻腐败和愚弄人的教会。在宗教改革前,这种方式的谴责已经非常流行。
另外,画中还表现了炼丹术。当时,鸡蛋象征着把破铜烂铁炼成黄金的熔锅。画面中部,一个女人用盘子托着一条大头鱼,鱼头上顶着一个鸡蛋。红色的果实和枯树洞则象征着进行重大实验的蒸馏器。
博老师在《圣安东尼的诱惑》中还表现大量的不祥征兆。一个女巫在一个男人陪伴下骑着鱼飞过天空,前来参加聚会。在画面的背景上,一些长相可怕,象征堕落天使或地狱怪物的巨大蜻蜒正到处煽风点火,还把教堂的钟拆毁。
画面中的其他内容,反映了16世纪法兰德斯语中的一些格言,和当时当地的习俗。
右侧的画面有一个肚子上长耳朵或脸像肚子的怪物,它上面刺着一把刀:这代表对暴饮暴食的惩罚。在旁边,另一个男人支撑着桌子,他的脚套在罐子里:当时的一句谚语便把贪图一时享乐的人比喻为脚伸到罐子里的人。
油画《圣安东尼的诱惑》中的另一些细节来自当时的司法现实。在背景的火光中人们可以看到一部绞刑架。
中间的画面上,一个裸体男子坐在吊在湖上的筐里,他头戴修女的纱巾,两臂伸开抓住长刀,左手已经被刀刃割出了血。在16世纪,用骰子赌博的罪犯就是这样受罚的。他们若要获得解脱,必须自己割断拴缚的绳索,然后跌到泥里让人们嘲笑。沼泽中挤满了令人不安的生物。
一个瘸腿乞丐和一个乐师,带领一支队伍走近中间的废墟。他们的身份只是一些可怜的平民及流浪诗人,但却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16世纪,乐师被人看作以音乐蒙骗好人钱财的无赖……
当然画中还有更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我抛砖引玉你们可以加入自己的认知和想象。
继续讲博老师的另一幅三联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 1482-1516 年)现藏于维也纳美术学院。
外部橡木版上描绘了两个圣人。在左边的是圣詹姆斯在一个邪恶的土地上朝圣,右边是圣巴沃向穷人捐款。他是佛兰德斯的支持者,判断是否是圣巴沃比较简单只要同时具有钱包和鹘这两个属性就基本可以断定是他了。
好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来打开这幅作品
再放大一些来看。
当然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还会看另一个版本,就是下图的样子
两个版本区别很大,因我本人没有见过真迹,故不敢妄加评判。望有识之士为在下指点迷津。
以我自己粗浅的认知感受,我更趋向与第一个版本,那么我就基于流传较广的这幅木板油彩三联画来做解读吧,此画创作于1482年之后。
左侧面板描绘了伊甸园。中联的上半部分描绘了神坐在他的宝座上,周围被发光的光环包围。在他周围是多云的天空,天使与叛逆的天使作战,这些叛逆的天使在坠落时变成魔鬼。
中央面板描绘了一个最后审判,基于约翰的启示录。上图是基督作为审判者,周围是圣母玛利亚,福音传教士约翰和使徒。天体区域被涂成明亮的蓝色,与面板的其余部分形成对比,后者被该死者的暗褐色惩罚所占据,而受祝福者则仅占一小部分。惩罚来自地狱的可怕生物:被诅咒的人被焚烧,长矛,刺穿,挂在肉钩上,被迫吃不纯净的食物(贪食)或遭受怪异机器的嵌齿破坏。
右面板从主题上讲是地狱在《最后的审判》的延伸,所以有人质疑是这幅画作的完整性也就不足为奇了。右侧主要描绘了撒旦在中心,接收该死的灵魂。酷刑场景在这个面板中继续,在一个以火焰和恶魔般的人物为主的黑暗景观中将阴郁推向高潮。
说到《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 就不得不提另一幅多联画,罗希尔·范德魏登所绘之《最后的审判》
又称《博纳祭坛》是一幅大型祭坛画。于公元1445-1450年由早期尼德兰画家罗希尔·范德魏登(他已与罗伯特·坎平、扬·凡·艾克被列为早期弗拉芒三大艺术家之一,)绘成。
博纳祭坛画是一幅油画作品,起初绘制在橡木板上,后来部分被转移到画布上 。 它由15幅小型画组成,分别置于9个板块上,其中6个置于祭坛两侧。 博纳祭坛仍然保留着部分原始框架,对于那个时期的作品,这一点并不常见。
两侧的六个外部板块(也可以称作防护板)配有用于折叠的铰链;祭坛画合起关闭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画中圣徒和捐助者的外视图。 内面的内容有一些来自《最后的审判》,这些场景横跨两个并排的板块区域。
位于中心较大的板块,其中的图画内容则延伸至每一个区域,描述的是基督端坐在彩虹之上,对世人进行审判。而在他下方,天使长米迦勒手持秤砣,仔细衡量每个人灵魂的重量。
下方区域联合起来展现出一副较为完整的场景,最右边的板块画的是天堂之门,而最左边画的则是地狱的入口。 在画中的天堂与地狱之间,可以看到已逝的人死而复生,正从他们的坟墓中爬出来。随后接受来自上帝的审判,最终走向自己的归属之地。
当然同样的题材中米开朗基罗的最为出名。
米大神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将整个空间结合成一体。他将上面的人物画的大,底部的人物较小些以适应自下而上的观赏效果。
但是我现在讲的主角是博老师,所以对米大神的崇拜就留到以后再说吧。哈哈哈写了这么多竟然还没有开始讲正文《尘世乐园》……我也是醉了,你们呢?
好,已然如此那就继续博老师的另一幅三联画的解读吧。
《东方三贤者的朝拜》The Epiphany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是博老师1485-1500 年创作的木板三联祭坛油画。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大家对短篇三杰中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麦琪的礼物》(英语:The Gift of the Magi)一定不会陌生。“麦琪”的意思就是指耶稣降生时,来朝拜耶稣的东方三博士或东方三贤者,所以又称为《贤者的礼物》、《圣贤的礼物》。
三联画合闭时,外部展示了一幅灰色画卷,在一个场景中描绘了圣格雷戈里的弥撒:它的特点是格雷戈里大帝跪在基督面前的祭坛上。后者被一个带有飞行天使的拱门包围。这两个彩色人物是后来添加的,是这幅画的捐赠者。
博老师这幅画作使用的颜料与他的其他作品基本一致。多使用赭石、铅锡黄、朱红、胭脂红和蓝铜矿绘制。唯一相当不寻常的颜料是少量通过将青金石研磨成粉末制成的用于圣母长袍的天然群青。
这是一种在当时最昂贵的蓝色。它常用于圣母玛利亚的长袍,象征着圣洁和谦逊。在 1826 年发明合成群青之前,它一直是一种极其昂贵的颜料。这在侧面也说明了捐赠者的富有。这幅画被弗拉·何塞·德·西古恩萨称为“没有任何奢华的顿悟”所以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绝不能停留在物质表层。
拱形框架中包含耶稣生平的场景:从左下角开始,花园里的祈祷,逮捕,皮拉图斯面前的基督,鞭打,荆棘加冕,通过十字架,最后是受难。在十字架周围的天空中,有一个飞行的天使和一个恶魔,他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光环,正在将加略人犹大的灵魂拉走。犹大也可见挂在山的右边缘,而一个男人正指着他。
当屏风徐徐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下图了:
左侧面板描绘了圣彼得和一位捐赠者,由于他的盾徽的存在,与彼得布隆克霍斯特一起被识别,其座右铭是“Een voer al”(“一个能为神付出所有的人”)。在背景中,一个男人坐在临时屋顶下的篮子上:他很可能是给耶稣尿布加热的圣约瑟夫。
中央面板显示了古波斯祭司家族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Magi)又称东方三博士或东方三王、东方三贤士、三智者、麦琪,按照传统的早期荷兰肖像画描绘方式,一个巨大的圣母玛丽亚坐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小屋外,刚出生的耶稣坐在她的腿上。
麦琪最年长的梅尔基奥尔(Melchior他被称为波斯国王)跪在她的脚下,面前摆着他的礼物:一个带有以撒献祭的黄金雕塑,预示着耶稣的受难。梅尔基奥尔的王冠躺在地上,暗指地球力量对天国的无能为力。
卡斯帕(Gaspar 作为印度南部贡多法斯国王)跪在旁边,披风上刻有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的图案。他把乳香装银盘中奉上。乳香也叫天泽香(英语:frankincense是一种由乳香树属植物产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主要由阿拉伯乳香树生产。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乳香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其形体是黄色微红的半透明凝块)
最后一位贤士,黑皮肤的巴尔萨扎(Balthazar被称为马其顿国王),穿着白色的衣服,上面绣着类似荆棘的叶子,他献上的礼物是:装在一个银罐中的殁药(也叫没药来自闪米特语,是一种树胶树脂,从一些小、多刺的Commiphora属树种中提取。没药树脂在历史上一直被用作香水、熏香和药物。没药与波斯卡或葡萄酒混合在古代文化中很常见,用于一般的愉悦和镇痛),银罐的浮雕描绘了向大卫王献水的故事。巴尔塔萨由一位皮肤黝黑的仆人陪同。她长袍下方的几只蟾蜍,是异端的象征。
一个不寻常的元素是小屋入口处半裸的人物,周围是其他怪诞的人物,其特点是红色披风,手上戴着金属树枝的头饰,左脚踝上有一个风团,由玻璃结构保护着。这被不同地解释为受难的另一种预兆,或作为异端邪说迫在眉睫的追随者之象征,或作为被麻风病袭击后成为反基督者的犹太救世主。
其他人物包括在小屋中爬行的牧羊人,这是意大利当代贤士崇拜中的传统元素;远处背景中奔跑的军队和拟人化的建筑……
右侧面板中是圣艾格尼丝和同名捐赠者艾格尼丝·博舒伊斯(Agnes Bosshuysse),她的盾徽也伴随着她。在背景中,一头像野猪和狼的动物袭击了一些罪人。
好了我来解析一下东方三博士所献礼物:金色代表着耶稣的富贵地位,乳香代表了他的神性,没药则代表了他的人性。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献对东方三贤者的解析:这几位博士精通天文学和占星术,因此他们必定不是犹太人,因为在犹太教中,摩西律法规定,禁止人使用魔法和占星术和崇拜偶像。由于波斯原文(Magus)乃占星术士(法师)之义,他们可能是古波斯的高级神职人员。
有人认为三博士的名字是巴尔大撒、墨尔基和加斯帕。还有人说其中一位博士可能是中国西汉的天算学家刘向。
在世界很多地方,圣诞节期间,东方三博士都扮演特殊的角色。在有的地方,如西班牙,他们甚至替代圣诞老人的角色。
在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很多信徒认为这三个人的首字母缩写CMB加上年份能够保护他们的住宅。例如2008年就写作20*C*M*B*08。这个标志一般写在民宅建筑入口处。
但事实上,C - M - B,这三个字母是拉丁文 “CHRISTUS MANSIONEM BENEDICAT”的缩写,大意是“基督保佑这所房屋”。
本来想赶进度……看来又失败了。哈哈哈就这样信马由缰随遇而安吧。
继续聊博老师,不过下面我赶进度所以写的会粗略些。
来看这幅 《圣·威尔格福特斯被钉十字架》The Crucifixion of St Julia
与许多博老师的画作一样,这幅作品的创作日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树木年代学分析将其确定为 1497 年左右。现在收藏在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这是为数不多的带有博老师签名的画作之一。
这幅画在历史上曾被损毁过,之后又被修复。所以连定在十字架上的女主角都不能确认是同一个人。
主画部分描绘了一位女圣徒在一群观众面前被钉十字架。在与基督受难有关的描绘中,女人站在高处仰望天空,仰望她的救恩,被聚集在十字架脚下的一大群人所平衡,包括刽子手和平民,典型的元素是晕倒的人得到旁人的支持。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女性形象通常被认为是科西嘉岛的圣朱莉娅,罗马公民尤西比乌斯的迦太基奴隶;据说她因拒绝崇拜异教诸神而被地方长官菲利克斯钉死在十字架上。
这幅画于 2013 年至 2015 年进行了修复,包括在 2016 年纪念博老师逝世 500 周年的展览中。修复显示出圣人留着胡须,加强了作为圣维尔格福蒂斯的身份认同(在英国也称为 St Uncumber,或在意大利称为 St Liberata)
据说这位年轻女子发誓要保持童贞,并在她父亲的怂恿下祈祷失去她的美貌以避免与穆斯林国王结婚,当她奇迹般地长出胡须时,订婚被取消,她的父亲将她钉在十字架上……
左侧板描绘了一个戴着深色兜帽的隐士(也许是冥想中的圣安东尼),在一座城市前的栏杆上,人们正在逃离火灾。
右侧板描绘了,一名僧侣和一名士兵——传统上被认为是奴隶贩子——指向中央面板,背景是一个港口,港口有奇特的圆顶建筑和几艘沉船。X 射线和红外反射图显示,每个侧面板最初都包括一个跪着的大男人的肖像,但这些捐赠者的肖像被掩盖了。而且这幅三联画合起来后的画作全部丢失了。
红外反射图显示侧面板中的重绘供体肖像
本来想多讲两幅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再来看这幅非常著名的《七宗罪和最终四事》(The Seven Deadly Sins and the Four Last Things),约1500-1525年,荷兰,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木板油画,120x150cm,现存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幅画作是否由博老师亲笔一直有争议,有说是他的门徒所画。但已被确认署名为博老师的真迹。
本人在网上看到一篇对这幅画的解析非常详尽的文字,再来我时间有限故此就直接拿来主义了。当然我还是对文中的一些小小的错误进行了修改。感谢作者辛苦查资料。
(以下解析转载自:龙轩美术网(原爱画画网),博斯《七宗罪和最终四事》_道德训诫宗教题材油画赏析)
《七宗罪和最终四事》(The Seven Deadly Sins and the Four Last Things)是博斯代表作之一,是一副宗教题材的作品,画面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
《七宗罪》的每幅画分别用拉丁文标注出主题,从最底部顺时针依次是“暴怒”(Ira)、“嫉妒”(Invidia)、“贪婪”(Avaricia)、“暴食”(Gula)、“懒惰”(Accidia)、“淫欲”(Luxuria)、“傲慢”(Superbia),这正是天主教教义中认定的七宗罪,而上帝之眼正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博斯的精心描绘与差不多500年后的著名惊悚电影《七宗罪》相比也毫不逊色,不管是“暴食”那一幕里胡吃海塞的一家子,还是“傲慢”那一幕里对着魔鬼举起的镜子自我欣赏的女士,都从诙谐的笔画里传递出深沉的道德训诫。
在整个画面的四角还有四幅圆形小画,分别描绘了“罪恶之死”(Death of a sinner)、“最后的审判”(Last Judgment)、“地狱”(Hell)和“天堂的荣光”(Glory or Heaven)。
左下角的“地狱”中,七宗罪再次出现,拉丁铭文再一次标出罪名,而图画却鲜明地传递出对应的惩罚:暴食者被魔鬼抓住,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傲慢者身上爬着蟾蜍,而魔鬼继续欢快地举着镜子让她看看镜中的自己。
整个画面由五枚圆圈构成,正中间的圆形最大,由中心的小圆和外面的三个环形组成。
小圆圈里有一个立于蓝色背景前的男子,头上的圣光形成一个十字形,很明显这是刚从石棺中复活的耶稣。中间的两个环形像正在发出金光的太阳。
内侧的金环上有一行文字,是拉丁铭文“Cave Cave Dus Videt”,意思是“小心,小心,上帝看得到啊”,换成地道的汉语俗语就是“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和画面拉开一点距离,就会发现,原来大圆中间是一个瞳孔,那是时刻看着人间的上帝之眼。
博斯《七宗罪和最终四事》之:卷轴
上帝之眼的上下各有一幅卷轴飘浮在空中,其上的拉丁文字出自圣经《申命记》32章,顶部的文字是“gens absque consilio est et sine prudential. utinam saperent et intellegerent ac novissima providerent.”,意思是“因为以色列人民毫无计谋、心中没有聪明。惟愿他们有智慧、能明白这事、肯思念他们的结局。”
底端的文字是“abscondam faciem meam ab eis et considerabo novissima eorum”,意思是“我要向他们掩面、看他们的结局如何”。这些文字进一步强化了这张作品的道德训诫意义。
底端卷轴的下面就是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签名“Hieronymus Bosch”。
这位生活在十五至十六世纪尼德兰的画家因为超越凡俗的想象和充满幽默的画面,成为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画家倍加推崇的画家。但他的作品背后的含义素来饱含争议,有人认为他受到异教思想的侵袭,也有人认为他受到当时炼金术的影响。
16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在埃斯科里亚尔宫收藏了一大批博斯的作品。
他的图书管理员弗雷·何塞·德·锡古恩萨的有一段评论我觉得非常中肯:“此人的画作与其他人的不同在于,其他人尽力按照人的外在样貌来描绘人,而他却敢于描绘人的内心……在画中,我们能够找到无数出自《圣经》章节,描述人类罪恶的的图像,他们的描绘栩栩如生,清晰逼真……”(H.W.詹森:《詹森艺术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P492)虽然这些话是用来描述博斯的经典名作《人间乐园》的,但我觉得用于说明《七宗罪和最终四事》一画并无不妥。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这张木板油画不仅内容有着道德训诫的功能,其本身就是做桌面用的,所以我们才能绕桌一周来观看七宗罪,而不是对着墙面拼命扭动脖子。
先分别来看看七宗罪。
【“七宗罪”之一——暴食:】
博斯《七宗罪和最终四事》之暴食(Gula):描绘的是一个农家场景,一家四口围着一张餐桌,一个醉汉举着一个酒瓶大口大口地喝着酒,一个胖子在贪婪地吃着美食,却毫不理会他同样肥胖的儿子的请求。旁边的妻子(也或者是女佣)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这一切。而地上则是燃着的篝火和散落的家具物什。
【“七宗罪”之二——懒惰:】
懒惰(Accidia):从装修和人物的服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比较富裕。一个懒惰的男人在壁炉前打盹,而他的信仰仅仅是在梦中,以一个修女的形象出现,提醒着他的祷告。男子身旁放着一本未打开的书(应该是圣经),预示着他还没有进行祷告便睡了。
【“七宗罪”之三——淫欲:】
淫欲(Luxuria):与前两幅不同的是,博斯将这个场景设置到了户外。画面中的两对贵族夫妇在粉红色的帐篷里野餐,右边的两个小丑扮相的人在帐篷外表演以取悦他们。春天的气息、粉色的帐篷、衣物,和人物周围的乐器、美酒、美食以及背后美丽的风景都烘托出浓浓的淫欲感。
【“七宗罪”之四——傲慢:】
傲慢(Superbia):这是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场景描绘: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人站在屋子的正中央,她对面的墙边放着一个柜子(貌似是酒柜),一个相貌奇怪的魔鬼在柜子的右侧冒了出来,手上拿着一个镜子。女人双手在整理自己的帽子,似乎在照着镜子,而镜子里出现的却是一个怪物。
【“七宗罪”之五——暴怒:】
暴怒(Ira):一个农家院子前,两名醉酒的农夫正在争斗,右侧的农夫一手持刀,一手拎着酒瓶;左边的农夫似乎手中拿着刀鞘,另一只手似乎去怀中掏什么,而他的头上套着一个房屋形状的东西;一个女人拦住持刀杀向对手的男子,似乎想要阻止这场争斗。
【“七宗罪”之六——妒忌:】
妒忌(Invidia):站在门口的一对夫妇羡慕地看着一个富有的人,富人手上站着一只鹰,一个仆人为他背负着沉重的行李。而夫妇的女儿正和一个站在她窗外的男人交谈,她的眼睛死死盯着他腰部鼓鼓的钱包。画上的狗是关于尼德兰谚语中的:“两只狗只有一只骨头,没有协议”。
【“七宗罪”之七——贪婪:】
贪婪(Avaricia):这幅画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场来自农村的纠纷中,来自上级部门的法官和陪审团紧急设置了一个临时的法庭,腰肢弯曲的法官假装同情,听取一方提起诉讼的情况,同时却狡猾地接受另一方的贿赂。左侧的两个陪审人员假装看不见,煞有介事的交谈着。
再来看看“最终四事”:
【“最终四事”之一——罪恶之死:】
罪恶之死(Death of a sinner):除了临终的“罪人”,画面中还出现了天使与恶魔、牧师与门徒、修女等人物。牧师正在为“罪人”作最后的祷告,上方的天使和恶魔预示着对“罪人”灵魂的评判和衡量——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而藏在床后的骷髅手持木棍,随时要带走“罪人”的生命。
【“最终四事”之二——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Last Judgment):基督带领着自己的门徒出现在空中,天使在周围吹响了“审判”的号角。基督的脚下踩着一个圆形的图案,里面画的是人间的情景。而画的下方,则是挣扎在荒漠中的人,他们等待着自己最后的命运宣判:得到主的救赎,或者最终被下地狱。
【“最终四事”之三——地狱的惩罚:】
地狱(Hell):该画面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描绘了犯下“七宗罪”的人在被下地狱后接受的惩罚。画里到处都是被恶魔包围着的受刑者,惨烈的接受着地狱刑罚:油炸、剥皮、锤击、火烧、水淹、活埋、撕咬等……这个场面是惨不忍睹的,令人不寒而栗的。
【“最终四事”之四——天堂的荣光:】
天堂的荣光(Glory or Heaven):一群全身赤裸的、获得救赎的人正排着队进入天堂,耶稣和圣徒们聚集在天堂,圣彼得站在入口处,带队维持着秩序。一个女子身旁站着一个恶魔,想要拖她下地狱,被旁边的天使上来阻止了。整个画面金光闪耀,寓意进入天堂的人们所获取的荣耀。
因为我时间有限,必须快点进入正文《尘世乐园》的解析。下面我只罗列出博老师的其它几幅神作,请各位欣赏。就不再一一解读了。
《来世的愿景》Visions of the Hereafter, 1505-1515年作品 , 88.8 × 39.9 厘米,现存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帕特莫斯岛的福音传教士圣约翰约》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 on Patmos 1505年 木板油画 63 × 43.3 厘米,现存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愚蠢之石切除术》Excision of the Stone of Folly 类型:板面油画 尺寸:48cm × 35cm 约创作于1494年 收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死亡与守财奴》Death and the miser
画于1490年,木板油画93 x 31 厘米,国家美术馆,华盛顿特区, 塞缪尔 H. 克雷斯收藏
《激情的场景》Scenes from the Passion 橡木油画 63 x 43,3 厘米,现藏于德国柏林Gemäldegalerie(画廊)艺术博物馆。
即将进入主题画作解析,好。先来看两幅关于《尘世乐园》的素描草稿预热一下。
如果我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会不会被你们唾弃呀。哈哈哈哈。
由于本平台的字数限制(纯文文是32000字,图大概一幅算50字)无法合在一起,故此分上下两集方便大家查阅。下集链接是:36《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画家2)博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