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酸梅汤》之《序》

《西游记》这部魔幻小说充满了丰富瑰丽的想象,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法术可以变幻万物,十万八千里筋斗云能上天入地;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钉耙,沙僧的降魔仗都是可以自由缩小放大的武器;观音菩萨的净瓶能盛下五湖四海水,太上老君有叫一声就装人的葫芦,弥勒佛人种袋不需要叫就能装很多人……

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乍一看奇异吊诡,细一品却也有些科学逻辑,比如七十二变,孙悟空只能变看到的东西,也即变物前要识物,因为人的屁股被衣服盖住看不到,所以他变成人的时候猴屁股总是变不了;牛魔王也会七十二变,他虽然做妖的时候见过猪八戒,能变相貌,但是骗孙悟空芭蕉扇时猪八戒的衣着却不能变得像。这样的七十二变就有了写实主义特征,趣味十足,贴近生活逻辑,而不是完全的不着边际。

抓住了这个逻辑特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分析七十二变,居然可以得出并不是特别离谱的结论:变物前要识物,这意味着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学习时须菩提祖师肯定传授过博物学技巧;而要变得像,就像绘画画得像,雕塑雕得像,则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这样若是变一根棍子或者简单物件,就像高速3D打印机在打印,而如果要变有生命能奔跑跳跃的生物,就需要一台3D生物打印机。

古人估计不敢想象500年后的科技已经如此接近七十二变法术,他们更不敢想象《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千里眼,听到万里以外的顺风耳,用两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了;还有孙悟空的筋斗云,虽然当下的飞行工具尚不能像云一样让乘客获得无遮挡飞行体验,但是乘客已经可以获得比筋斗云更快的速度。总之,飞上九天揽月,潜入深海捉鳖,许多古人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神话故事,今天都已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了。

使用这样的推理方法对全书所有的法宝、法术和法器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游记》作者的想象力虽然领先同时代的人很多,但是仍然有三类东西没有想象出来。

第一类是动力装置。《西游记》中没有蒸汽机和电动机,主要动力来源还是人力和畜力。比如太上老君的八卦炉要送风,没有鼓风机,只能让童子用人力挥动芭蕉扇送风;唐僧师徒过荆棘岭,没有除草机,需要猪八戒变大了身形,用钉耙除掉荆棘,猪八戒的变化,只是把人力或畜力放大倍增了而已。除此以外动力来源就只有风力和水力了,比如猪八戒驾云去请孙悟空,要飞得快,只能把耳朵变大,像船帆一样,靠风吹增加云速,这幸亏是顺风,若是顶风,还会起反作用。

第二类是复杂机械。《西游记》中不仅没有鼓风机和除草机等民用机械,用来战斗的法宝武器外形和构造也都非常简单,孙悟空的金箍棒虽然能放大缩小,但也只是一根棍子形状,结构简单粗糙,还不如猪八戒的钉耙结构复杂制作精美,以至于黄狮精偷了他们三人的武器,看到钉耙制造工艺复杂,就以为钉耙更加高级;金刚琢能套各种法宝,外形只是一个圈子,简单的就像广场上那个10块钱套10个圈的游戏道具,人种袋能装神仙,却也只是类似绳子封口的米袋子。

动力装置和复杂机械都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被发明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丰富完善起来,《西游记》成书早于工业革命200多年,这或许是作者想象力受时代局限的原因。同样,信息革命又晚于工业革命200多年,作者当然也就没有想象出第三类信息设备。

比如在《西游记》中,别说是普通人,就是猪八戒和沙僧这样有法力的神仙,也不能享受便捷的通讯,所以唐僧赶走了孙悟空,猪八戒去化斋,一去半天不回,唐僧不能打电话问猪八戒在哪里,只能派沙僧去找,结果落单后引来两次磨难;要想获得远处的信息,除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只有观音菩萨和如来这样的大神,用探知过去,预知未来的法术才能获得。

除了信息通讯设备没能想象出来,信息存储设备也还是以纸张为主,比如阴曹地府的生死簿,写满了世间生灵的出生和死亡日期,就像是一个生物信息管理系统,这种软件系统,现在只要安装在一台桌面电脑上即可,信息量大的话,只需要把硬盘空间尽量做大一些即可,而阎王爷却要用很多屋子来存放生字簿。

这个有趣的现象或许说明实践和想象力一样重要,想象力指引了实践的方向,而实践又丰富了想象的内容,完善了想象的逻辑。

《西游记》也是一个基于唐朝玄奘法师取经历史,经过很多年,很多人艺术加工而成的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是不信佛的,玄奘几次给他写奏表请求去西天取经,都被他驳回,最后玄奘是从甘肃玉门关趁着月黑风高偷渡出境的;玄奘学成归来,唐太宗也没有支持他传播佛经,而是多次动员他还俗,还让玄奘做从军参谋去打仗。历史上玄奘取回的佛经的主要内容是印度高僧的语录和生活经历,这些语录中包含了高僧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内容涵盖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方方面面,而生活经历则是以身作则的给信徒做一些行为规范。

《西游记》中如来的三藏真经却不是这些内容,三藏真经具有“谈天说地度鬼”功能,是修真的法门,能够度亡者升天,脱地狱苦海,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这样的真经就成了一款左右生命轮回的高科技功能的产品,因此才得到了东土最著名的人物唐太宗的青睐。唐太宗本来只信儒教,偶尔吃一些道教丹药,当从观音菩萨口中得知大乘佛法的新功能后,竟忍不住改变了信仰,决心派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

《西游记》将玄奘自发取经改成如来传经,玄奘奉唐太宗的旨意取经。这样写,虽然附会了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取经故事的含义就有了新的设定。取经团队人选变成了如来和天庭的玉帝商议确定的,九九八十一难成了观音菩萨四处借人借物执行导演的。《西游记》的取经团队表面上有四个人和一匹马,暗地里却还有几十位神抵护佑。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也是取经团队的主角,全书从他出生开始,到他成佛完结,共描述了孙悟空一千两百多年跌宕起伏的成长史,因为对孙悟空刻画生动有趣,孙悟空的战神、喜神形象深入人心,代入感很强。但是原著中也有孙悟空大量杀戮的描写,不仅仅是打杀吃人的妖怪白骨精,还有不吃人的妖怪,同情人的妖怪,甚至为人类做贡献的妖怪,就是没有法力的强盗和猎户,孙悟空也杀了上千人,这些描写也反映了作者在种族暴力方面的思考,放到今天,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唐僧是《西游记》的第二主角,取经路上,为了制造九九八十一磨难,唐僧肉作为诱饵吸引了多路男妖怪争夺,唐僧色又吸引了多名女妖怪参与进来,唐僧虽然没有法力,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角色,但是他秉承加持,矢志弥坚,为人正直,心地良善,若不是他因善犯错,不识妖怪,许多磨难便不会因缘产生,便不能实现地面缓慢推进的过程,如果不能地面缓慢推进,就与如来传播三藏真经的意图背离。

猪八戒和沙僧是取经团队的配角,在孙悟空斗智斗勇捉妖过程中,猪八戒作为丑角插科打诨洋相百出趣味性很强。全书为了搞笑,经常会出现屎尿屁作为笑料。猪八戒听见妖怪厉害,会吓得脱了裤子在路边拉屎;孙悟空惩治妖怪,把尿当圣水给妖怪喝,给人间皇上治病,要用马尿来做药;沙僧给孙悟空当帮手,不叫兄弟助力,而叫放屁添风。

《西游记》还将宗教生老病死的循环做了一次故事化的理想实验,孙悟空、泾河龙王、唐太宗、刘全、李翠莲、乌鸡国国王、寇员外和唐僧等人的魂魄都曾经离开肉体,有的去过阴曹地府,有的游荡在阴阳两界中间,有的地府返魂,有的转世投胎。猪八戒也是投胎转世而来,唐僧到达灵山以后也是被孙悟空推入水中呛死,魂魄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脱离了肉骨凡胎。这种循环逻辑上是否能够自洽,跟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生老病死有哪些冲突?拙作也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明清时期有一批文人墨客持续解读过《西游记》,比如明代的李卓吾,他就从心学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评论分析和解读,清代有一个道士叫做汪象旭,他对《西游记》的扬佛抑道的文字非常不满,站在道教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了篡改,改后的书名叫做《西游证道书》。

这本拙作既然不是从心学角度解读,就不是一本心灵鸡汤,所以不能叫做西游鸡汤,又不是从宗教角度解读,所以不能是西游排骨汤,因此起名叫做《西游酸梅汤》。

这也像饮食,鸡汤、骨头汤因为油脂太多,喝多了容易体形肥胖,血脂增高,血液黏稠,鸡骨猪骨里面虽然含有钙,但都是固体钙,炖汤时大火熬制,也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会被溶解到汤里,所以不如牛奶中的钙含量高易吸收,少年儿童一天喝一斤牛奶就够,若要吸收同样多的钙,一天则要喝十斤骨头汤。

而酸梅汤则不同,它虽然不能补钙,但是因为由乌梅、山楂等制作而成,因此含有青少年发育必需的维生素C,不但能消暑解渴,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脂肪蛋白质合成,让血管有弹性,其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黑色素形成,有一定的美白效果,因此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很有好处。

制作酸梅汤,最重要的是选择上等原材料,上等的乌梅和山楂,需要先从民间大自然选择优良的品种,再是经过专业的匠人手工栽培,精心培育而成,正如文人墨客对生活材料筛选加工而写成了《西游记》。

《西游记酸梅汤》就是这样一本掺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初级知识,解读《西游记》的消暑解渴书籍,为了方便阅读,不一味说教,本书对整个原著故事框架进行了缩写,删掉了所有诗词,精简了对话和打斗情节,将一些逻辑不能自洽的地方进行了补足,对隐藏的谜底进行了揭露,改成了9大章,每章9小节,这样一共81小节,依然保留了原著大闹天空和取经的顺序,熟悉原著的,捧本阅读即可,不熟悉的,左手原著,右手拙作,对比阅读也不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游记酸梅汤》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