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孟子7.24-7.28

7.24【原文】乐正子①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译文】乐正子跟随王子敖到了齐国。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也来看我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也是应该的吗?”
乐正子说:“因为住处没有找好。”
孟子说:“你听人说过,要找好住所才去求见长辈的吗?”
乐正子说:“我做错了。”

【注】①乐正子,名克,孟子弟子,在鲁国做官,此次因公务随王子敖而来齐国。
②王子敖(王驩)是齐国权臣,即和孟子出吊滕文公时的副使。《孟子·离娄下》中王驩再次出现:“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赵岐注:“右师,齐之贵臣王驩字子敖者。” 在齐国大夫公行子儿子的葬礼上,人们争着上前与升为右师的王驩交谈,唯独孟子没跟他说话。乐正克与这样无礼的人为伍,孟子应该不高兴。

7.25【原文】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bǔ chuò)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译文】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只是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想到你学习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喝。”
【注】① 铺啜(bǔ chuò):吃喝。

【解读】:1、孟子对乐正子投靠王子傲非常不满,也对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可能就是为师为父的心情吧。都说要好好对待孩子,真生气的时候,孟子也会怒其不争。

2、就像孟子所说人学知识、学礼数,并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用孔子的话说,那是“小人儒”。当然,解决温饱问题,固然重要,但人也要有一些理想。学习东西不单单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正重要的是想着是否能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7.26【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②也。”
【译文】孟子说:“不孝的事有三件,没有子孙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是担心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

【注】①不孝有三,赵岐注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②舜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被说成“不告犹告”。帝尧将二女嫁给舜,舜夫瞽瞍(瞽叟)喜欢小儿子象,一直想害死舜,舜不告犹告,应有难言之隐。

7.27【原文】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yuè)之实,乐(lè)斯二者,乐(lè)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译文】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明智的实质,是知道这两者是人不能背离的;守礼的实质,是对这两者加以调节与文饰;音乐的实质是由这两者得到快乐。快乐就这样产生了,快乐一旦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注】①节文, 节,调节,文,纹饰

7.28【原文】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①(gǔ sǒu)厎(zhì)豫②,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译文】孟子说:“天下的人都十分高兴,要来归顺自己,但是把这一切看成像草芥一样的,只有舜是如此。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没有办法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没有办法做儿子。舜竭尽全力孝顺父母,终于使他的父亲瞽瞍高兴了;瞽瞍高兴了,天下的人也受到了感化;瞽瞍高兴了,天下父子之间的伦常也就确定了。这叫做大孝。”

【注】① 舜的父亲瞽瞍,也称瞽叟。舜在家中的处境极为艰难,但是最后以过人的修养达成美好的结局。他的“大孝”事迹孟子所津津乐道。
②厎(zhì)豫,得以快乐。底:致。豫:快乐。

【解读】孟子崇尚“施仁政”;何为仁?孟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孝顺父母为仁之根本;兄友弟恭为义之根本;仁义之人也不会是愚笨之人。
无论是孟子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是对舜的崇拜,都凸显了孟子对于孝、义的推崇。这也是为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我们也从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兄弟团结,家庭和睦。这也是为人的最基本的标准。

不过,在这里,我倒不太赞同古人用夸张的方法,来赞美舜的孝行。是有多被上天眷顾之人,才能多次未被害死。而近些年来被父母虐待甚至害死孩子的案例也不少了。这些孩子即使有孝心,也未必能实现了。
另外还有很多父母,小时候把孩子扔了、卖了,有些有情可原的还好,有些就是成心的,又何来让孩子孝顺他们;还有父母作妖的.......世间百态有让人暖心的,也有让人寒心的。只能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是双向奔赴啊,不可道德绑架。这点我还是喜欢孔子所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当然,对于那些真正不孝顺的人,我还是非常鄙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5月21日-孟子7.2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