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培训行业的企业培训师容易掉入哪些坑?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以为开发课程就是做PPT
很多刚刚入行的企业培训师,都认为开发课程的过程就是制作一套PPT的过程,所以特别热衷于琢磨PPT的功能。
然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是一套系统化的工程,包含从课程定位、课程主题设计、课程结构搭建、知识案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材料设计、到教学成果设计的全流程。
PPT的制作,仅仅只是教学材料设计的其中一部分。
所以,当你的聚焦点放在课件PPT如何制作的时候,你会过度专注细节而错失全局,你会关注内容的丰富性而失去内容的结构性,你会侧重于知识点的梳理而忽略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授课时倾向于灌输知识
很多初阶培训师都认为,自己讲得越多,学员收获越多,还能证明自己知识面丰富。
于是在授课过程中,就不断的讲、不断的给学员灌输。
但你的学员都是成年人,成年学习者希望在培训中,老师把他们当成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来看待。
成年学习者喜欢自己思考,自主决策,不喜欢灌输式、填鸭式的学习方式。
而且,根据“学习金字塔”的原理,采用“纯讲授”的教学方式,24小时之后学习者只能记住你讲过的内容的5%,还不如他们自己阅读。
所以,你讲得越多,学员能记住的内容越少。
学员上课其实也是一种体验,要亲自参与进去,经历了头脑和身体的协调参与,经历了真实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最后有所触动,才能引发思维或行为的改变。
要让学员感受到,他是下棋的参与者,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这就是区别。
那么,如何让学员在培训中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呢?
我们要在培训中,给学员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他们能够在思维碰撞当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让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就能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到他们。
三、总喜欢讲自己想讲的,而不是讲学员想听的
近期我在一家零售公司做内训师培训,其中有一位学员开发的课程是针对门店店长的。
课程主题是《助你打造星级门店——店长创星五绝招》。
最初,他在搭建课程内容框架的时候,
计划第一部分先讲星级门店的历史、星级门店的故事、星级门店对店长的要求;
第二部分讲普通门店的构成元素VS星级门店的构成元素;
第三部分再讲星级门店如何打造。
由于现场的参训学员都是店长,且各家门店都有“创星”的指标,于是我就在课堂现场让大家来讨论:
如果你们来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你们最想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大家无一例外表示最想学的是“星级门店如何打造”。
同时,很多学员表示,“星级门店的历史、星级门店的故事、星级门店对店长的要求”,这些是他们已知的内容,不需要在课程中讲。
于是,经过反思,经过学习,这位学员最终将打造星级门店的五个“绝招”,转变成了课程中需要完成的五个任务。
这样一来,他的学员在参训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创星”任务。
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掌握那些“绝招”,从而把完成“创星”任务所需具备的方法和技巧,直接迁移到工作中。
这才是——围绕学习者的实际工作、围绕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围绕学习者在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内容模块。
开发课程时,你认为很有价值很有用的内容,对学员来说就一定有用吗?
——未必。
你需要站在学员的立场上来考虑:
这部分内容对学员有用吗?
学员需要学习这个内容吗?
这是学习这个课程的学员想要掌握的知识点吗?
真正优秀的培训师一定能读懂学员的内心世界,知道学员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样才能以学员为中心去构建课程内容。
四、不重视课前的调研和准备工作
有些培训师会觉得,这门课我已经讲了十几场或者几十场了,对课程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熟悉了,所以不需要再做过多的准备,在哪里讲不是一样的?
而事实上,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学员,讲授同一门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毕竟,培训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训师就相当于诊治的医师,病人的病情不一样,开的药方能一样吗?
培训前的精细化调研真的特别重要。
我回想起过去做得比较成功的培训,发现无一例外都是培训前对企业方的情况(包括业务类型、企业文化、学员背景、痛点问题、客户喜好等)了解得足够深入。
同时,也有对需求的反复揣摩、反复根据需求来优化课件、反复和培训机构确认商议的这个过程。
最后的交付才会让企业方觉得有极强的针对性,就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样。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不同的企业授课《化书成课》这门课,不管学员带来的是什么书,最终在课堂上做出来的课程,都能够匹配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助力企业的业务目标实现。
首先,我会把前期功课做到位:了解、调研、分析客户企业的情况,知道学员的基础和喜好,和企业方明确培训目标及企业对学员输出课程的期望。
这个过程中,我会尽力去平衡客户领导、HR和学员之间的不同需求。
然后,我会根据企业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计划带来课堂上的书籍,来定制《化书成课》这门课——确保学员开发课程时,既能书尽其用,又能发挥自身潜能,还能围绕企业的业务情况来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我会就课程中的各个细节和培训机构/客户方的培训负责人达成共识,而不是闭门造车的做课。
最后,我会设计课程实施的多个方案,授课过程中根据学员的吸收程度、理解程度、满意程度来做出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完全按照剧本走。
一个定制化培训项目的设计,应当从问题洞察、学员差距、流程管理、内容匹配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
真正到企业培训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和框架,而是要针对企业和学员需求,做个性化调研和定制化开发。
五、不重视训后转化
我在做组织经验萃取项目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萃取本身不是目的,萃取后的结果转化才是目的。
同样的,培训本身也不是目的,培训后的学以致用带来的行为改变/绩效改善,才是目的。
一门好的课程,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关键指标,分别是:内容指数、形式指数及转化指数。
内容指数:在学习内容上前瞻有效。
形式指数:在教学方式上符合成人学习规律。
转化指数:在行为迁移上,能够促进学员在训后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步,要让学员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
第二步,要让学员在课堂现场就应用所学内容来完成某个任务,从而体会到应用之后的效果;
第三步,当学员回到工作环境中,一个场景出现的时候,学员能够迅速的调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成人而言,学习是更好地做好工作的方式,工作也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
因此,将学习融入工作,从学习者的绩效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和应用场景来设计课程,促进学习的转化和应用,将是提升学习效果的不二法门。
如今,培训行业对于课程和老师的评估已经悄然的发生了变化。
以前是看培训师的编、导、演有没有做到位,随着培训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现在主要看培训师能不能通过课程,实实在在的解决学员的问题。
以前是看培训师能不能精彩演绎,现在主要是看课程内容有没有干货、有没有价值,毕竟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以前的课程注重于给学员灌输知识,而现在好课程的标准是,能不能让学员在训后产出成果,或者能不能在训后看到学员明显的变化。
否则你说你的课程有效果,效果体现在哪里呢?
所以,真正好课程的标准是:
能不能解决问题,
是不是内容为王,
有没有产出成果或让学员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