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分享育儿愈己训练营》复盘-育儿先愈己,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图片发自App

初识绘分享是孩子的英语启蒙,到后来孩子跟着绘分享学画画,到现在开始学习家长自身的心理学课程,是打开频率最高的APP之一(其它是聊天工具或者买买买应用)。

育儿愈己训练营中,最吸引我的是第六节,关于原生家庭,找寻“我的过去”和“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被越来越多的提到,在12营期间正值“都挺好”电视剧热播。

知道我们都是从原生家庭中来,一直想去化解,确总也无法看淡。对于原生家庭,可以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开始不知道我们受家庭影响这么重;后来知道我们的每一步在大概率上都是受童年影响,对自己的不满找到错误的归因,一方面对自己现状不满,不想到成年后再一次被父母辈影响,另一方面又深知父母所给我们的是他们所能给我们的最好的,觉得不应该逃离父母,应该多一些关怀,否则会就是不对,不懂感恩,不知回报。在绘分享育儿愈己的课程里,开始学习后,每一节都感兴趣,每一节都在刷新我原有的认知,特别是原生家庭的课程,一边听的头疼,一边去细细感受每一次情绪,由事本身追溯自己较深层的想法,虽然不那么透彻,也许也不是全然关联的,想一想,挖一挖似乎挖到当年的自己,我想这三十多年来这是第一次自己离自己这么近,会很难过失落。看见了自己,看到那个模糊的小孩,却让自己感觉通透了很多,这感觉真不错。接下来又是对《超级妈妈》课程感兴趣了,尤其是家庭动力系统和萨提亚等等,这些都是育儿路上有所耳闻的。

绘分享育儿愈己的训练营学习氛围非常积极,大家可以讨论课程内容,可以自己家疑惑述说故事的来龙去脉,热心的班委班长以及其它同学都会给出心理以及非心理疏导的建议,一起学课,一起听陆老师的加餐,一起写微课案例作业。不仅仅是学习了新的知识,天南海北互不相识却都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因为大家都关注育儿,关注自己,爱自己,更想帮助家人帮助朋友有良好的感觉。另外,四次微课作业的分析,大家都需要写作业。写作业其实不是硬性要求,真正支持我们去完成作业更多的是想学会小小的分析,把知识一点点的内化,慢慢的让我们在面对自己家的事情时知道如何不停留在表面。以前也有去学过个别课程,没有分析的硬性作业,只强烈建议写践行日记,坚持记录的那几个月让我收获很多,因为每次写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三五句话的反思就会不断督促我去做改变。


回到在课程里我收获最大的三点:

①养育模式与依恋关系的重要影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的重复幼儿时期的决定

②一切的方法都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爱应先行

③悦己不是自私,满足了自己才有能力满足别人,感觉好才能做的好,良性循环

父母的养育模式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我一定是不安全型的,大学是第一次可以自己选择离家的远近,我选择了远离,印象中我是这样回答父母的:我不喜欢武汉,尽管我未曾去过那个城市。大概是我那颗想自由的心。后来上班,结婚,生孩子,父母帮忙带孩子,到上个月流产做月子都是自己的父母放下所有的事情来照顾,感恩是必须的。相处的点点细节让我又享受又矛盾。边界与规则的混沌,我回到这个家庭中的孩子身份,正想去改善的似乎又拽回了原样,甚至冲突,我会对自己更不满。在我间歇性发火的时候,那是真性情,训孩子时说的话,我确实变成了我一直想避免的形象。


学过了一些课程,用过了一些方法,确实有所改善,那些浮于表面的方法或者略涉及儿童心理学的方法,都有效果,但总是容易反复。一方面是没有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不能深入理解孩子,会以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孩子,说要尊重孩子,形式大于行动。不能理解过去的自己以及现在的自己,不能做到悦纳自己的苦痛,能量不够,怎么有能力去满足孩子,就算满足也是被迫的,自己情绪更不好,情绪爆发的频道也是情理之中的。

以前会羡慕人家,把自己过的更好,自己开导自己要“自私”点,这样说的时候,就更做不到了,给爱自己优先满足自己贴上了一个伤害别人的标签。其实,那不是自私,那是爱自己,受益的不仅是自己也是家人。


深深的感受到,大家都缺这么一门心理学的课,女人缺,男人更缺。如能普及类似心理学课程,大家多懂一点,家庭更和睦!期待这更美好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绘分享育儿愈己训练营》复盘-育儿先愈己,感觉好才能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