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酷女孩的摇摆人生

图片发自App

(首发于原创公号:一周加餐)

高中时遇到一个英语老师,小巧美丽,非常有灵气。无论知识水平、教学方法还是敬业态度,均无可挑剔。

我发自内心喜欢她、尊敬她。

但因为待人比较严格,她并不能得到普遍爱戴。尤其和讨厌英语课、又比较调皮的男生,几乎就是彼此对立。

曾经很多次听到同学私下用非常恶毒的言语攻击她。直接又汹涌的恶意让我非常反感。

但并不敢反驳。

在千禧年前后、我的高中阶段,香港警匪、黑帮电影大行其道。虽然对具体情节不甚了了,但古惑仔却带动了一股风潮:目空一切、离经叛道、轻视权威与主流并享受这种反叛的姿态——因为这一切而觉得自己很特别、很酷。

老师本身是怎样并不重要,青春期的孩子们需要证明和展示的是:

我并没有因为你的身份而臣服于你。哪怕要给他人带来一些莫须有的伤害,也在所不惜以及理所当然。

而我为了保持与这种诉求的一致、保证自己看起来不迂腐不被轻视,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图片发自App
至今还有很多段子,描述那些“永远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尖子生们,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都能会心一笑。

完全知道答案,但同学们都很冷漠,虽然老师很期待地看着我,我要不要举手;想去参与这次比赛或者想获得这个职位,要不要报名,会不会被评价为“假积极”、“马屁精”;要不要和这群人打交道,因为他们好像占据了同学中的社交优势地位,尽管看起来都很愚蠢;是做老师们的心头好还是同学中的人气王?

学习好是很酷,但更酷的是,“班上最难搞的刺头都服我”,以及“我毫不努力就名列前茅”。

努力、听话、踏实、成绩好,是政治正确,可以赢得诸如老师宽容、爸妈慈祥的实际利益。

但是,不酷。

相信每个女生,在青春期、成年早期,都或多或少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什么是酷,什么是好,什么又是正确?

除了在人生最年幼的一张白纸时期,我们或多或少能领悟到:我们身处的世界,有很多个次元、很多套并行的规则。它们并不一致,经常冲突。所以我们时时切换,长成了多面人。

自由自在、轻轻松松的大学里仍然需要绩点,但大家的主要精力似乎要放在学习衣着打扮、参加各种活动扩大交际圈才是收益最高的选择;高中遮遮掩掩的恋爱问题,这时成了主要矛盾;被压抑被耽误的兴趣爱好可以尽情重拾了,文艺体育才华比成绩能赢得更多关注和羡慕。

你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尝试这些事情,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非常宝贵的四年时光。

直到进入下一个环节。

社会的大熔炉会把之前的标准一一推翻与重新检验。

应该绝对顺从领导还是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个性(任何一种方式都有无数成功和失败案例)?有人告诉你“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好比什么都好都省心”,可你转眼四顾,好像位高权重的人的孩子明显发展更好,所以到底应该以工作为重还是照顾家庭为主?

图片发自App
精力、斗志都有限的我们,只能时刻保持骑墙状态。

甚至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价值多元,成了一种自我麻醉的武器。

看到事业成功人士的报道,心有不甘但可以去读一读亲子文章呀,里面说“母亲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陪伴”。家庭生活不太痛快了,可以安慰自己,本人可是身在职场独立自主,这才是根本价值。

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左右互搏的观点,任君取用。

可能并不能怪罪于外界的喧嚣多变。

在养育孩子初期、感觉压力最大的时刻,看到的必然是育儿理论。稍能喘息、精力略宽之时,便蠢蠢欲动,觉得全世界的女性都在谋求自由与独立。围城之旅越长,对于婚姻的种种或褒或贬的评价,越能够高谈阔论一番。

佛家讲究的是:莫向外求。每一步摇摆犹豫,莫不与彼时彼地的自身境遇相关。

也正是在这些问题互相牵扯与交织,在我们一次次与自己作战、与自己对话,在我们无数次把过往打碎又重建之后,用手里的片段,拼成一副叫做“自我”的图画。

图片发自App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大数据真没什么牛的。我们的大脑,早就比淘宝智能搜索精确百倍地帮我们筛选了、过滤了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它绝对知道“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以及“你喜欢的是……”、“你想要的是……”。

当然我们偶尔会发现,不管做何选择,结果竟然是:大家的生活,本质上差不多。

在社会浪潮的大背景下,谁都是衣食无忧、可能会发点小财,都被职业突破、孩子升学等等实际又普通的绳索捆绑,就连烦恼,都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那诸如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这样的话题,意义在哪里?

或者我们能考虑个人选择,已经是莫大的进步。

我想我们大体上大概是这样的一群人:没有被匮乏烙印,没有真正放弃过自己的热爱,却也没有实际战斗过。

但是又怎样呢。

在不断的摇摆中,我们总是会推翻一些东西、领悟一些东西,更明白自己的心意、也更明白无需刻意讨好这个世界。

属于每个人的道路,会自然出现。

欢迎关注油腻中透着清新的中年原创公号:一周加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酷女孩的摇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