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记(13)----也谈《哪咤》有句名言“生而为魔,那又如何?

创业记(13)----当年同班同学们比我更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注重“杠标力量”的力量,不管是有意无意:(一)更专注聚焦。聚焦创造的价值远比游猎更有收获,这是专业的杠杆,也是时间的杠杆;(二)比我更懂得人脉“投资”, 同学们大部分是在适龄时结婚成家,1+1>1,两人的力量肯定要大于一人的力量。------相比之下,我不聚焦,或者说想聚焦也没法聚焦,比如行业都不行了,只能更换,无形中就截短了自己的杠杆;另一方面,我又特别渴望自由不受约束,所以那一块为0,只能借助跟一些机构合作。------要说我后不后悔当初的离开体制?这个没什么后悔的,但要说遗憾,肯定会有的。回看自己历史胶卷,勉诫下一代人:好好读书,多读书,能从学校和书本上得到的经验教训,就尽量不要去亲自体验。近来看《哪咤》有句名言“生而为魔,那又如何?”很多人都在叫好。时间倒推20年,我可能也热血沸腾,当年我也经常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20年后,还应该加后面半句:“生而为魔,那又如何?---魔也会向善”;““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社会\公司\其他人不原谅”这才是最接地气的。

现在回溯一下当年我们毕业时,的确是没有得到更多的一些就业指导。更多的是,是带着学校的传统本份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淳朴教育,就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社会。离开了体制单位的庇护,也是一边发现新现实,一边推倒旧理论的过程。我现在有时在想:有些事情完全不必要自己去撞个头破血流,才能有所收获,教育是伟大的力量,有时可以提前预知的东西完全可以提前在学校里就得知,从而避免掉一些未来的挫折和不必要的试错。当然,所幸我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各种最新技术让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方便,学习成本更低,只要不断反省和改进,人都是可以继续不断前进的。感恩亲爱的母校。没有母校这一厚实的基线支撑,是不行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记(13)----也谈《哪咤》有句名言“生而为魔,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