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EST分析
宏观环境的分析,通过分析企业或行业所处的背景,从而判断企业所面临的状况。
P:政治(politics)
E:经济(economy)
S:社会(society)
T:技术(technology)
适用场景:产品可行性分析
PEST的分析一般是应用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中,根据PEST各项数据的分析,来调整企业的走向和企业之后的发展方向。
PEST分析在产品中应用,一般是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或是可研调查时使用,对要做的产品进行上在四种情况的分析,来判断此产品是否可行。
二、SWOT分析
基于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通过调查列举出来,按矩阵形式排列。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S:优势(strengths)
W:劣势(weaknesses)
O:机会(opportunities)
T:威胁(threats)
外部分析 \ 内部分析 |
优势S 列出优势 |
劣势W 列出劣势 |
机会O 列出机会 |
SO战略 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
WO战略 克服劣势 利用机会 |
威胁T 列出威胁 |
ST战略 利用优势 回避威胁 |
WT战略 减少劣势 回避威胁 |
适用场景:前期调研、竞品分析、竞标项目
SWOT模型的注意事项
1、要在同一个市场内部进行优劣的比较,一个城市中的面包店和另一个城市的面包店不在同一个市场,一个面包店和一家肉铺也不在同一个市场,这类比较没有意义。
2、无需与整个市场进行对比,而是对标同一市场中的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将其作为比较对象(取决于你所在企业的体量),双方都有的优势不能算作自身的优势。
3、全行业都拥有的机会不是本企业独有的机会,并不值得列出,只有本企业大概率独占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4、全行业都面临的威胁也是如此,因为可能短期无从应对这种系统性风险。只有那些明显的、短期内不利于企业利益的才是需要立即引起注意的威胁
5、SWOT分析涉及到不同的层次:企业层、品牌层及具体产品层次,每个层次的分析都要选择合适的竞争对象进行比较。
6、SWOT分析有时效性,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进行分析。
三、PMF模型
当某个产品正好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并且能够被市场消费,那么就叫PFM(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你提供的产品正好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令客户满意。
适用场景: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
Market:市场,包含了我们的目标客户,以及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们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用来解决某一群人的某个问题,不是全部人的某个问题。
Product:产品,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诞生,必须通过某些功能给用户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Product-Market Fit:用户从来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有某种需求,但是具体是什么,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描述出来。甚至就算能描述出来,也会和最终的产品南辕北辙。所以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去分析和挖掘他们的需求。这个挖掘出用户需求并找到合适产品的过程就是Product-Market Fit
PMF模型的应用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你的目标客群
一个产品,一定要先找到目标客群。也就是产品的使用对象。
第二步:找到目标客群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要洞察到目标客户的需求,需要分真需求和伪需求,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
显示需求和隐形需求通常需要传递的信息和购买方式会有区别。比如安全套,性用品这个需求很少有人摆在桌面上讲具体需求,这就是一个隐形需求。
同时一定要分别好真需求和伪需求,只有真需求客户才是真正的目标客群,只有真需求才能把市场做大,如果别的产品可以轻易替代掉,那这个需求就很难是真需求。只有你的客户骂着你还要用你的产品,这个时候你的产品才是真正的真需求产品。
这一步需求一定的市场洞察能力,或把自己作为用户来感同身受,或对用户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访谈,发现这些需求,这样的需求根据市场还可以再分以下几种:
已有需求:客群的需求很明确,但需求未被完全的满足,或是目前没有现成产品。
潜在的需求:用户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但目前没有这样的产品。
未来需求:这样的需求客户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当技术或模式的创新出现的时候,会爆发出他们对于某种需求的要求。
这个阶段我们要找到我们认为的蓝海,客户有需求或需求的可能。
第三步:明确你的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在于确定你的产品为用户提供哪些核心价值,是准备解决哪一个或哪几个核心问题,而且这个定位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和壁垒,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也不容易轻易超过。这要求专注。
这个阶段要考虑,未来产品将在什么地方优于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差异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用户为什么会因此选择你,而放弃竞争对手的原有产品或替代性产品。你的产品的护城河在哪里?这是产品策略的核心,也是你未来企业的生态位和价值网络。
第四步:核心功能
当我们明确了产品的价值定位后,我们要把最小化产品功能确定下来,在这里意味着,我们不需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把一个完整的产品创造出来。
四、MVP模型
最小可行性/价值/可视化产品,是一种极简、轻量的产品原型。
适用场景:可行性分析、产品0原型、原型设计
MVP的重点说明:
为什么要做MVP
1、快速验证idea
2、及时调整方向
3、降低创业成本
MVP的设计原则
1、功能极简
MVP是一种极简、轻量的原型,核心功能固然重要,但不一定要完全实现核心功能,要有基本的框架和基本功能。
2、节约成本
3、基于用户体验的快速验证与迭代
MVP的设计步骤
1、idea的诞生 -- 团队头脑风暴
2、MVP功能的确定 -- 先加法后减法
3、MVP的落地
MVP形式可以是页面流程图、Axure/墨刀原型、模板网站。
4、寻找种子用户体验反馈
种子用户可选取身边熟悉的朋友、发烧友、行业大咖等人。
5、迭代优化
五、AARRR模型
因其掠夺式的增长方式也被称为海盗模型,或是叫增长黑客理论模型、增长模型、2A3R模型、决策模型。
组成部分:
用户获取(Acquisition):用户从不同渠道来到你的产品
用户激活(Activation) :用户在你的产品完成了一个核心任务(并有良好体验)
用户留存(Retention) :用户回来继续不断的使用你的产品
获得收益(Revenue) :用户在你的产品上发生了可使你收益的行为
推荐传播(Referral) :用户通过你的产品,推荐引导他人来使用你的产品
适用场景:运营分析
在网上看到一个两个图,很好,就借用一下
1、获取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获客,也就是推广。
关注指标:DNU 日新登用户数
2、激活
新增用户通过沉淀转化为活跃用户。
关注指标:DAU 日活跃用户数
WAU 周活跃用户数
MAU 月活跃用户数
DAOT 日均使用时长
3、留存
产品的用户粘性,如何解决“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
关注指标:
留存率:某段时间的新增用户数,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使用的用户占新增用户的比例。
次日留存率
三日留存率
七日留存率
流失率:统计时间区间内,用户在不同的时期离开的情况。
日流失率
周流失率
月流失率
四、收入
获取收益、付费、变现等。
关注指标:
PR 付费率
APA 活跃付费用户数
ARPU 平均每用户收入
ARPPU 平均每付费用户收入
LTV 生命周期价值
五、传播
自传播也叫口碑传播或病毒式传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 k 因子。
K=(每个用户向他的朋友们发出的邀请的数量)×(接收到邀请的人转化为新用户的转化率)
六、SMART模型
原则用于制定目标。
S(明确性):目标要清晰,明确,要能够准确理解;
M(可衡量):目标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质化;
A(可达到):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也就是目地不能过低或偏高,偏低了无意义,偏高了实现不了;
R(相关性):组织目标与个人工作能结合,目标要方向正确,不偏离方向;
T(进限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适用场景:产品设计、项目研发
七、5WHY分析法
被称为“5问”或“5个为什么”。
5way分析法是一种探索问题原因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连续发问5次,每一次“原因”都会紧跟着另外一个“为什么”?直到问题的根源被确定下来。
5way并不是一定要问五个为什么,有的问题问2个就够了,有的可能要问10个,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问五次为什么最容易清晰地辨别出根原因。
5way的关键所在为: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穿越不同的抽象层面,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适用场景:需求分析
八、Y模型分析法
需求分析就是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转化,需求分析的方法论模型---Y模型有助于避免伪需求,解决需求冲突,发现更多用户目标,以及抓住人性挖掘出本质需求。
Y模型概念:
1 是用户需求场景,表现为需求的观点和行为,是表象。
2 是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PM在考虑用户目标时同时也要思考产品目标。
3 是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是实施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4 是人性/价值观,是需求的本质。
适用场景:需求分析
九、KANO模型分析法
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
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六)个类型:
1、基本型需求(M) :
产品存在的必要点,即痛点。当需求满足时,用户不会感到满意,当不被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
例如一个手机,通话质量很好,用户认为是必须的,通过质量不好,就没人去买了
2、期望型需求(O):
与用户满意度成正比,有此功能满意度提升,无此功能满意度会下降。
例如手机的拍照功能。
3、魅力型需求(A):
用户意想不到的需求,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大幅提升、无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不会下降。
例如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
4、无差异型需求(I):
无论是否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所改变。
例如手机中的记事本
5、反向型需求(R):
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大幅下降。
6、可疑结果(Q):
通常不会出现,一般是由自己的问题有奇异或是用户理解有偏差
适用场景:需求调研、开发排序
KANO模型最多的应用是在问卷调研中,它对每个要问的事件从正反两个方向进行提出,而且是通过用户不会产生奇异的选项中选择。
一般选项分为五个 1、不喜欢 2、可以忍受 3、无所谓 4、理所当然 5、喜欢
例如共享单车的KANO调查问卷中就有这样的问题:
1、车辆安装GPS定位,通过APP显示车辆位置信息
不喜欢 | 可以忍受 | 无所谓 | 理所当然 | 喜欢 | |
共享单车提供该功能 | |||||
如果没有该功能 |
在需求开发时,我们在进行开发排期:
1、基本需求:留足资源,必须最先满足
2、期望需求:放在基本需求之后,优先级仅此于基本需求
3、魅力需求:排在第三位,从开发成本低,速度快的开始做起
4、无差异需求:放在最后,可做可不做
5、反向需求:不做。但是这里有一点,反向属性有时是双向的,对于一部分客户来说是不喜欢的,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客户来说却是喜欢的。例如:游戏APP中的各种广告,玩家不喜欢,但是广告商却是喜欢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时效性与用户群体,一定要把握好这些。在不同的时间段,基本需求和反向需求有可能是反过来的。用户群体不同,基本需求和反向需求也可能是反过来的。
十、四象限法则
适用场景:需求优先级排序
十一、MECE原则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综合,意思“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对于一个重大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
适用场景:产品设计、PRD撰写
MECE原则能做什么
1、帮你拆解复杂的目标
2、帮你分门别类复杂的资料
3、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帮你保持思路清晰
MECE原则的应用
1、锁定问题和目标
明确当下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最终想表达到什么目地。也就是确定范围。
2、寻找MECE的切入点
切入点即按什么来分类。高手和菜鸟的区别,也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切入点,后面会介绍。
3、分析细分项目
找到MECE切入点,再进一步细分,例如除了性别外,还需要按职业、收入、年龄、喜好、居住等要素进一步细分,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想要的东西。
4、确认分类有无遗漏或重复
MECE原则选择切入点的5种方法
1、二分法:将事物分成A和非A
比如:国内/国外、已婚/未婚
2、过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等进行分类
例如,将大象放入冰箱:打开冰箱 -> 把大象放进去 -> 关上冰箱
3、要素法:把一个整体分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在拆解要素时要保持维度的一致性,否则有可能现有重叠和遗漏的问题。
例如,图书馆按楼层分:一楼、二楼、三楼
按功能分:信息服务区、藏书区、阅览区、办公区
4、公式法: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分类
例如:销售额 = 单价 * 数量
5、矩阵法:2*2矩阵
例如时间管理四象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MECE原则是结构思维中的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当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时,使用MECE原则进行梳理,就可以得到一个脉络清晰、角度全面的结果,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十二、RFM模型
根据3项指标来描述该客户的价值状况:
R:最近一次消费时间
F:消费频率
M:消费金额
适用场景:运营阶段,数据分析,进行用户分层
RFM模型一般来说,是在产品上线运营之后,对用户分层时,所应用到的模型。
R是最近一次消费时间,所以此值越低越好。例如,我们选定2022.07.13做为结算时间点,那么如果有客户2022.07.11登录过平台,那么它的值就是2.
F是消费频率,一定是越高越好。就是用户在使用平台的次数在单位时间内越多越好。
M是消费金额,在单位时间内,用户在平台的消费金额越多越好。
通过这三个指标,可以得到一个三维的空间,然后将客户根据各自三个指标的值映射到8个象限中。
RFM值/客户类型 | R (最近一次消费) |
F (一段时间消费频次) |
M (累积消费金额) |
重要价值客户 | 高 | 高 | 高 |
一般价值客户 | 高 | 高 | 低 |
重要发展客户 | 高 | 低 | 高 |
一般发展客户 | 高 | 低 | 低 |
重要保持客户 | 低 | 高 | 高 |
一般保持客户 | 低 | 高 | 低 |
重要挽留客户 | 低 | 低 | 高 |
一般挽留客户 | 低 | 低 | 低 |
一般来说,对于RFM的计算,我们都是将客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来判断客户的级别
R值
>20天 | 10 - 20天 | 5 - 10天 | 3 - 5天 | <3天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5分 |
F和M也按此类进行分别打分,根据分数对用户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