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承认了社会法则,却被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男生打了脸?——没有情怀,不是坏事

半年前,我加入了一个民宿创业团队,新模式新环境,收入也相对可观。出于一直以来习惯认真做事的态度,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其中是重要的角色了。直到昨天,已经运营的店里,刚来一个月的义工写了一篇文章,我才知道,“我不是这个项目里的人”。

如今的民宿行业,几乎是情怀理想的代名词,也被不少人说成是打着情怀的幌子,圈钱的套路;还有人说,过了情怀理想的激情期,不懂商业的文青们熬不过一年就倒闭关店的数不胜数。

回想一下,以前我也是个文艺青年,画画弹琴、写文拍照,十分小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25岁之前的“试错期”,果然,错得一塌糊涂。毕业三年,折腾、捅娄子、跌跟头的事没少干。

不愿承认社会法则的结果,就是被现实打脸。所以,加入项目的时候,我已经毫无情怀可言,或者说,情怀对我来说,已经是个奢侈品。

要问我当时为什么加入项目,跟情怀理想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到现在我也不理解民宿到底是什么地方如此吸引人。所以,对我来说,这跟任何一份我能做的工作并无二致。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可观,另一方面是因为项目在初始发展期,有机会到处跑,参与选址建设,工作环境几乎都在景色宜人、安静惬意的海边竹林,山里湖边。总结来说,就是现实和逃避。

前两天老板让我去后台草稿看看新来义工写的文章,提提修改意见。义工是个刚毕业的大男孩,我还没有见过他,照片里是个阳光大男孩的模样。打开文章,本能地从文案运营角度看了一遍,我做出如下评价:通篇都是情怀理想,没有吸引人的具体事情描述,像是高考作文一样比喻排比,并且整体逻辑结构混乱,读完脑子里留不下印象。要打分的话,也就是70分。老板让我把修改意见发给男孩,评价的工作任务做完了。

昨天看到这篇文章发了出来,第一反应去看是否有修改,除了增加了一处简单情节插入之外没有太大改动。直到文章下面慢慢有了十几条评论回复,我才意识到,从市场目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不是一篇好文案,但它却淋漓尽致展现了男孩打从心底热烈的喜欢,热爱、情怀,想加入团队留下来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文字,同样也是触动人心的。我能感受到他参与其中时溢于言表的开心,积极参与工作,双目炯炯有神,对未来充满期望。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对这个项目从来没有投入过如此的感情,可能从工作能力来说我比他好一些,但是,从项目创始的初衷来说,他是这个项目里的人,而我不是。

对我来说,只把它当成一份工作,不在CBD的高楼里,但是同样的想法,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我一定会在现有能力上认真完成。我认真努力,是因为金钱,是因为我要自己做好当中每一件事情,最终做到某一个结果,我要做成一件事,以此来获得满足感、认同感、价值感。认真努力是我的习惯性态度,和做什么事无关。

我一度以为我的认真和努力是热爱,我以为我能担下很多工作就会是项目里重要的一员。这个男孩让我突然看清自己,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在其中努力,通宵达旦沉浸在某一项工作,研究解决方案的时候我同样能获得心流。

人不能太贪心,既要钱、又要价值认同、还要情怀。都能具备,那是幸运的,若不行,就当情怀是个奢侈品。我不是“爱这行干这行”,我也不知道日后我会不会“干这行爱这行”。

没有情怀并不可悲,还更能让我客观看待其中的利弊得失,也更能承受其中的挫折失败。可能我是长大了吧,成年人的世界很现实,但其实也没那么糟糕。

好几年前,曾以满腔情怀为荣,

后来,开始鄙视情怀,

这一次,男孩让我重新理解了情怀。

疫情结束之后男孩会调到我所在的分支项目上,希望他的到来,能点燃我心里的那份情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我承认了社会法则,却被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男生打了脸?——没有情怀,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