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真实的自己

刚才开车时听到广播里一个“优秀教师”的演讲,从声音中听得出来他还很年轻,他为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自豪不已,感觉到他对自己的认可度很高,他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如果是二十年前或者说是十年前,对获得这么多表彰的老师我一定会报之以崇敬之情,会请他收下我的膝盖,不过现在的我却只能“呵呵”一声,对他表示惋惜和同情。人家是功成名就需要我的同情?同情什么?我同情他的是他为了获得荣誉而努力表演,戴着面具去跳舞,我认为他在生活中工作中一定说了许多言不由衷的话,虽心不甘情不愿却装作很热情地做了很多事,他应该很累,没有做个真实的自己。

无论是什么表彰或者奖项,它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当我们的成绩在评价体系中优异时,就有可能获得奖励或者表彰。不要说是单位或行业评的奖,哪怕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诺奖,也是在评审委员会的评判之下才获奖。奖项并不代表最高水准,而是代表符合那部分评委的评价体系。诺奖有些奖项是存在很大争议的,比如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在自然科学这方面争议会少一点,并不是没有。尽管如此,诺奖仍然是具有非常的公信力,原因在于诺奖的获得不需要自己报名,而是来自行业大拿的实名推荐,推荐时并不与获奖者进行沟通,也不需要他自己为自己的成就作出某种说明,只有在获奖典礼上才作一次演讲。

“奖”是一定评判标准的产物,既不高尚也不低贱,只是对成就的一种肯定。

然而,咱们周边的很多奖项是需要自己准备材料的,也就是说获奖者需要对照评判标准进行自我包装,在材料中充分发挥着表扬与自我表扬,就跟大学生就业时写的简历一般,自己能把自己美化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又如同朋友圈里看到的美女照片,又是浓妆又是P图,半老徐娘变成了十八岁。

除了美化自己外,为了获奖而谄媚上级阿谀领导奉承评委,没有一点自尊可言,让自己不再是自己,不知道这奖还有何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在所有行业中,对教师的个人品质要求是最高的,因为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要用自己的品质去影响去塑造学生的品质。当一个老师为了名与利去说违心的话做违心事的时候,会玷污一代人的心理,会扭曲一代人的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判断事情的习惯是比学识能力更为重要的品质。没有独立的精神便会媚上欺下,自己是一个奴才,培养下一代奴才。更要命的是做了奴才而不自知,还乐滋滋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最近看了不少早期的电影,对比国内外同期的作品,会发现国内的一些作品是不值得看的,因为电影的主题是在谄媚社会在歌颂某些东西,电影是严重脱离真实的生活,而国外大师的作品没有谄媚谁没有歌颂什么,只是表现真实的苦难人性丑陋的部分以及人性中美好的部分,他们的电影是那么的真实,而我们有些作品是那么虚伪。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个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