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或成过客式的“乡村旅游”

对短期支教的看法

要从我们离开后小朋友有一次在QQ上问我要红包开始重新思考。

今天和循铖一起吃饭,她说下个暑假不想再去支教了,因为她今天写社会实践感悟时总结这次支教的意义,却发现其诸多弊端而益处甚少。

其实的确是这样,可就算我们不去,也会有别的同学去,难道他们给孩子们会比我们好吗 ?那短期支教的出路到底在哪?

我想,我还是鼓励有过一次或两次支教经验的大学生去带领新的大学生去到乡村支教。

当然,有一个非常关键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责任感与支教目的必须从一开始就纠正好。

其实包括我,当时想到去参加支教团有60%是为了想去结交几个能够真正交心的朋友,但我去面试之前也还是思考过如果我去支教,我到底能给孩子们带去些什么。知识教育?传统文学修养?对学习的觉悟?

最后,我觉得我能给他们的是一种希望,一种鼓励。让他们知道他们目前能通过自己努力过上更好生活的最好途径是努力学习。

当然,我可以老实地说,这是一次失败的,自私的,极其不负责任的支教之旅。



离开贵州那天,我和铭泽、循铖最后道别的时候,我和他们说:“我觉得我特别失败,我真正想要教给孩子们的,一点都没有做到”。

有时候这么难过地想起的时候,也会用队长的话来安慰我自己:“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生,我们能为他们做的真的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只是那些学生人生的一个过客,不要给自己这么多压力,我们能给他们最好的是陪伴。”

从留守儿童这方面来说,我很认同队长的话,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一种挫败感,并非是因为我不去努力改变他们,而是不知用什么方式去做到这件事。每当面对他们,想说的话却只剩下鼓励,都是小时候听大人长辈嘱咐多遍的老生常谈。

之前也很有自信,认为我一定可以把小孩子的思想领上正途,可面对现实时,却是那么手足无措。



这可以理解为非师范大学生支教的一个弊端,一群没有教学经验没有系统学习的人,怀着各自的心思来到乡村里,面对一群小学生。备课,准备教具,上课,课堂气氛,学生掌握情况……这些都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

不管从知识教授,还是梦想的播种方面来说,支教大学生都显得非常青涩。诚然,我们最后和学生成为了好朋友,走后他们也对我们念念不忘,这段美好的感情我们双方都会牢牢记住。

可抛开这层,大学生短期支教还剩下些什么呢?也许就像《小时代》里说的:“都不用风吹,走几步就散了”。



说了这么多,有一点对于短期支教的建议:

01.支教前期,一定要充分调研当地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程度,兴趣。比如有的需要的是课外兴趣拓展,有的是课本知识补习。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设置课程。

02.考核制度正规化、专业化,建立起对于支教大学生的考核制。同时也要加大后期培训力度,支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单单靠支教大学生临时反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也应该加强对支教者在相关方面的相关培训。

03.课程内涵建设,在传统的知识教育基础上,支教团队可将素质拓展教育作为各支教活动中的重点强化开展,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功底,或者形成安全的意识。通过丰富多样的内涵建设来使得课程更适应学生、家长、学校的需求,更接地气。

04.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积极建立与当地负责人联系的机制,支教团队能从校方获得支教的效果和影响的反馈,进而总结经验,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准备。而校方则多了一条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途径,这就为当地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无论去或不去,对于大学生来说或许只是一个选择一段体验,但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希望你从此便有作为一名教师的觉悟,带上责任与热情,去点燃那些小朋友心中的灯火。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期支教或成过客式的“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