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盲目的照书养育孩子吗?

上大学的时候,不知是看的视频,还是读的文章,小孩子在哭闹,然后专家告诉妈妈说让孩子自己去闹,自己去哭,我们不要管他,等他哭累了,哭够了,他自然就会安静下来。当时想想觉得这种教育方法挺好的,这样让孩子在尝试挫折中感受到自己要不哭不闹,才能得到周围人的喜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

但是在后来学习了婴幼儿心理学之后,才知道,小孩儿在一岁之前如果一直这样哭闹,没有亲人的拥抱、安慰,那么孩子成长之后就会容易没有安全感或者习得性无助,这个安全感一定是缺乏的,性格上容易偏向于不自信,因为在他的早期经历中有一种情感上的缺失。

所以说如果我只拥有前面的知识而没有后边的心理学知识,盲目的认为让不足一岁或者幼小的孩子自己去哭,那么这样岂不是伤害了我的孩子吗?其实按照我的性格,尽管我相信那种做法是对的,但是当孩子哭闹的厉害的时候,我觉得我还是会去安慰孩子的。因为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存在的一种环境,而不是说它适用于任何一种环境。这种让孩子自己去哭去闹,然后自己反思安静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就是说能听懂道理的年龄段的孩子。那这种方法之后呢,还要有后续的方法及时跟上,那就是及时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安抚,比如说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解释妈妈当时为什么不理她,为什么让她自己闹。

之前还流行一种教育理念,说是孩子要富养。于是就有很多家长竭尽自己能力,让孩子使用最好的物品,吃最好的食品,而这些吃的穿的都是作为父母的平时觉得比较奢侈的东西,但是他们总想着孩子要富养,就应该让他用最好的。当父母将所有的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时候,久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觉得家里边儿所有最好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并且不懂得感恩父母的这些付出,在物质上他们非常不珍惜。岂不知所谓的富养并不是物质的富裕,而是精神和心灵的富余。这种富养,贵在于对孩子有效,高效的陪伴——即认真倾听孩子,用心理解孩子。

也有的家长学到了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要做他的朋友这样的教育理念,于是对孩子无话不谈。告诉孩子许多事情和道理,却没有去甄选哪些东西可以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不应该告诉孩子。

还有的家长认识到,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教导孩子有责任感,有家庭担当,要参与到家庭中来。于是就把家庭的问题都告诉了孩子,想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情况,却不知有的时候孩子的年龄与他的心理成熟度是不能接受这些现实的。这些现实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想要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们也想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但是这些问题却是孩子,无法承担与面对的。于是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了深深的无力感和烦恼。

所以说,作为父母,我们在学习教育理念、教育知识的时候要带着自己的感觉带着孩子的基本情况、带着辨析的理智。取实践这些理念和知识。不要盲目的相信自己在某一刻所学习的某一单一的教育方法。如果你坚持学习家庭教育的话,当你学的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这个理念搭配这种教育方法结合另一种实际情况,这才是最圆满的教育。否则利用其中一单一的方法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我们每一个家长,如果有心的话都能成为孩子最最智慧的父母,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孩子都充满着满满的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盲目的照书养育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