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吗?

图片发自App

        今天的课堂是个沉默的课堂。课堂的一个探究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结合运动会的内容写观后感,并展示观后感的思维过程。时间为五分钟。但是等到时间结束,让他们来简单的阐述一下整个思维的过程,却没有同学生愿意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后对他们进行调动,调动了半天还是没有学生,还有学生提议老师叫号数吧。最后终于一个男生站起来救场。这个班是文科班,以女生为主,男生相对而言比较少。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像理科班这样子的探究活动,他们虽然会在底下自言自语,但是也不愿意起来说,更不用说举手回答问题了。都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那种观望的态度。

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课堂的沉默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的从众心理。曾看到一篇《小学发言过剩,高中拒绝发言》文章,就讲述了小学生发言非常地积极,到了初一发言还是不错,初二、初三也还可以,但是到了高中发言的现象就越来越少。而这主要学生涉及到面子问题。作为小学生,你不发言你可能会觉得没面子,因为小学的知识的难度相对是比较低。到了高中,学习难度在加大。你发言如果错的话,也是会觉得没面子。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引导之下就会使得高中生不爱发言现象的出现。

二是缺乏思考的惰性养成。在应试教育的风气下,教师把控着话语权。比较多的老师都是满堂灌,学生缺乏思考接受知识。尤其到了高年级,难度加大,这种方式就越来越极端。学生缺乏思考,对于课堂他对老师就有很强的依赖性。而这种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应该多花时间,使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明确有针对性。不能过于肤浅,难度也不能过大。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备教材,可能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吴非老师说过:“课堂应当有学生的声音,甚至有争辩和质疑,非此不足以形成“教学”。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面对着新高考,新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提出议题式教学,通过活动型学科课堂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地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这对政治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如何打破这种沉默课堂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还是要通过不断地去鼓动学生,比如说通过告诉他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课的积极回答问题不容易走神,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可以让老师能够很快的记住你等。今天课堂上的鼓动最后还是有学生站起来回答。看来心灵鸡汤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而且这种鸡汤不仅仅在公众场合要灌输,在私底下也要积极鼓动孩子们动起来。尤其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进行鼓励。有了带头的孩子,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就会让沉默课堂不再沉默。

二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尽量还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话语权还是要多给学生,教师就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要做到这个,对于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不太能放得开,感觉一旦放开,有些知识点就无法涉及,就会讲不完。最后又把课堂话语权收归己有。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只有理念先行、知行合一。打造孙明霞老师说的对话课堂,不仅有老师和文本的对话,还要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沉默课堂。

三是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走进学生,设置问题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在今天这堂课的过程当中,我如果将“将观后感的思维过程写出来”改成“你的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可能学生更好理解,回答起来就相对更容易。记得上次课中举了乌鸦会选择石头的轻重来让水升得更快。问他们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意识。学生分成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而后面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换了猩猩经过多次训练学灭火的例子就感觉没有很好进入辩论状态。所以例子选择,问题的设置也能成为沉默课堂的诱因。

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找原因,寻方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打破沉默,成为学生思维培养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是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