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盲点

死亡,是一个人人忌讳的话题。什么是生命的盲点,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人的一生有的很短暂,有的很漫长。有人短到来不及认识这个世界便匆匆离去,有人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便开始了美好的人生。

生死相依、生死与共、生死二字总是不离不弃。

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听见父母说过一个死字,也从来不准我们说。特别是每逢过年过节,总要千叮咛万嘱咐:喜庆的日子里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仿佛说了就会大祸临头一样。所以我的人生字典中只有生字,没有死字。

参加工作后,每天接触的病人中,除了绝大部分康复出院外,总有一些人与死亡牵手,有的是自然死亡,有的是重病而亡,有的是鲜活的生命瞬间死亡。如:地震、车祸、井下冒顶、流沙、漏水井下工伤而亡。从此,我头脑中死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是自然,死是规律。不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会沿着这个轨道一直走下去,走完长短不一的一生,直到人生的尽头。

一次全家人去佘山公园游玩,当我们漫步在绿茵环抱的小路上随意地聊着,女儿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们上学的时候,有过死亡教育吗?“一时问的我语塞,说没有吧,不对,因为解剖课面对的就是死亡的尸体,说有吧,真正的心里死亡教育一无所知。女儿继续说:“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生命教育的课程,被问到‘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星期,你会做什么‘,我回答说我就想和我的家人找一个安静的湖边小屋,待上一个星期,聊聊天就可以了。”

如何面对死亡,面对失去亲人、朋友后的痛苦、思念、惆怅,如何应对自己大病到来时的心理调试,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我见过一个30多岁的女孩,50多岁的爸爸因心梗倒在了他热爱的讲台前。她则因为这猝不及防的噩耗,久久陷于苦痛之中,不能自拔。

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如此。爸爸妈妈都是在92岁高龄时相继去世,但我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60多年的共同生活如影相随,父母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饮食爱好,时时刻刻在脑子里忽隐忽现。虽然清晰地知道这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但真的很不容易走出这撕扯不断的思念。

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用聊天,讲案例及生命教育等各种方式随时随地渗透,推荐关于死亡的书籍《最好的告别》,和生命盲点等课程,使我重新认识死亡的概念,在痛苦中逐步走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快速的网络时代把从前单一的生活方式分解成了无数种追求和爱好,为生者赋予了最好的生活状态。但每个人的幸福与否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最亲的亲人、同学和朋友在岗时都是极其优秀的高品质的践行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老化,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如约而至:心梗、糖尿病、各种癌症,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紧张、惊讶,也会感到无名的恐惧。脑海里熟悉而又饱受病魔折磨痛苦的脸庞挥之不去。年龄也不大呀,身体又很好啊,为什么悄无声息的突然发病啊!正应了一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病魔的来临,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像清晨的太阳,活力四射。当我们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珍惜每日的时光。我们做年轻时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唱歌、跳舞、旅游、登山,读书、弹琴,写作、绘画,聚会,聊天,和小朋友做游戏,尽享天伦之乐,做各种各样的美食与家人共享。适应新时代,亲近大自然。开一片沃土,育一颗祥和之心。快快乐乐地生活,吃尽天下美食,游遍大好河山。在人生的尽头,从从容容做好人生最好的告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