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个成语说开去【下】

03 晏殊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的?

与仕途和教育上的大展宏图比起来,晏殊在文学方面尽管造诣颇高,在他心目中却也只能算是闲暇时的应景而已,并非为了写作而写作。当然了,宋朝官员俸禄不错,他不需要为了五斗米而鬻文卖字。

因此,晏殊的诗词和散文都是有感而发,而非刻意为之,故绝少矫揉造作。在词作方面,他继承吸收了南唐“花间派”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先河。他的词十分适合坊间传唱,因此,开封城中凡有歌楼酒肆的地方,就有他的词作在传唱。他的大量优秀词作名动一时,带动了整个北宋词坛的繁荣。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便是晏殊众多优秀词作之一,当然也是今人心目中最有名的宋词之一。他的另外两首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也十分有名。

由于晏殊一生写作了大约10000多首词,因此要弄清楚他每一首词的写作年代和背景、环境,是一件很难的事。不过,根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的意境来看,应该是在他有了很多人生经历之后写出的。这首词中略有伤感,还带有对人生、时间和宇宙万物等等的深刻思考,如果没有人生阅历,是写不出来的。

晏殊34岁之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历过任何波折,刚过而立之年就担任了枢密副使,也就是副宰相,可谓是春风得意,因此这首词不可能是他34岁之前写的。

晏殊34周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太后刘娥打算提拔张耆担任枢密使,晏殊则坚决反对。由于张耆有恩于刘娥,因此晏殊的反对领她特别不高兴,当时却不好把晏殊怎么样,但在心里却给他记下了一笔。

一年后,也就是晏殊35岁这年,他终于被刘太后抓住了把柄:一次在太清宫,他的侍从来迟了,他特别生气,直接拿奏事用的笏板将那个侍从的几颗牙齿打掉了。刘太后便以此事为借口,将晏殊贬官外放为宣州知府,几个月后又改为应天府知府。

这次被贬,对晏殊是一次打击,也是一次磨炼。他不再那么锋芒毕露,而是逐渐变得有些圆润。大约5年后,晏殊返京,并升任为副宰相。经历了被贬外放,又重返京城被委以重任,晏殊心中自然感慨良多,《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想必就是这个时候写出的。

可以设想一下他填写这首词时的情景:

当时正是晚春时节,晏殊与几个旧友坐在自家府邸(宋代对京官都在开封城赐有府邸一座)的亭台中饮酒。

时近黄昏,西方远处天际弥漫着一片红霞,夕阳便在这晚霞中徐徐落下。

一阵风吹过,无数花瓣被从树上吹落,飘进亭台里。亭台屋脊上有一个燕雀窝,衔泥的燕子叽喳喳叫着从不远处飞回来。

晏殊不由得心生感慨,又饮了一杯酒后,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就吟诵起来。

当吟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不知不觉就踱到了亭台外,向花园深处走去,于是就又吟了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

那些旧友们为他的这首词所折服,远远地都拍起手来。

以上这些是笔者仅凭想象而为的胡诌,大家不要信以为真。

0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来的意思会是什么呢?

晏殊写《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时,肯定想不到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会成为成语。他当时肯定是看到了阵阵落红,不觉触景生情,进而联想到花开花落、岁月流逝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眼看着它们发生,却无法改变,因此不觉脱口而出:“无可奈何花落去”。

然后,他又由含泥归巢的春燕进一步想到,这燕子是不是从前的那只燕子呢?也许是,也许不是,说不定从前那只老燕子已经死去了,现在归来的燕子是它的儿女也未可知。想到这里,他自然是感慨万千,“似曾相识燕归来”也就脱口而出了。

这样看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来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花儿落了,可是花开花落那都是自然之理,该开放时就开放,该凋落时就凋落,人又如何奈何得了呢?春燕归来了,还是旧时那似曾相识的燕子,也许真是旧时的那只燕子?也许只是它的子女也未可知?但无论如何,能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这两句词中既有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惆怅,又有看见似曾相识的燕子时从心中油然而生的欣慰和希望。正是这种无奈和希望并存的意境,使每一位读者都可根据自身的处境、心情对这两句词恣意展开遐想,从而也使它们得以流传千古,至今仍活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个成语说开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