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鼻史》:我们都爱挖鼻子

本文非常不建议你在吃饭时阅读。





“我偷偷跟你说,我有个朋友,有一特别牛逼的爱好:收集鼻屎。要不我跟他借点儿存货给你,你给丫邮过去,物品名称上写:新疆大葡萄干,日晒充足纯天然,美容养颜。”——电影《失恋33天》,王小贱台词。

图片发自App

一直以来,有一本奇书,我慕名已久,十分吸引我,但是因为只有港版,资源难求。直到我用了这个种类丰富,自由阅读,完全免费,超好用的APP“藏书馆”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这本书!(这不是在打广告,没拿钱的哈哈哈)

图片发自App

内容简介

挖鼻之樂遠勝魚水之歡,而且毫無風險。

這是一本驚世駭俗、圖文並茂,看了令人噴飯且拍案叫絕的奇書。

作者為我們展示了各種挖、掏、彈、拋的狂想與絕技

作者简介

羅蘭·胡彈:舉世公認的摳鼻權威。1934年於賓州匹茲堡出生的他,早在高中時代,就對鼻科學產生興趣,並且還因此在綠球高中獲頒「手帕紀念獎」。他後來進入聖鼻毛大學研讀醫學,完成學業後遷至洛杉磯,對挖鼻者作詳盡研究,結果發表在《濾泡與黏液》(Follicle and Phlegm)這本劃時代的鉅著,讓名不見經傳的鼻毛首次榮登鼻科學的大雅之堂。接著他再接再勵,於1976年再度推出《鼻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經典名作。1979年,他在英國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上發表的文章〈棉花球——何去何從?〉(Cotton Buds – Whither?)更讓他聲名大噪,家喻戶曉。1989年,他出版了《滴、擤、舔》(Drip, Tip and Lip)擤鼻三部曲,名揚國際。胡彈在母校擔任鼻考古學榮譽教授,目前赴牛津銅鼻學院擔任客座學者。已婚的他育有一兒,亦是挖鼻同好。

本书目录

图片发自App

我的书评

本来以为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没想到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其实我看到罗兰·胡弹(Roland Flicket)这个作者就应该想到了。这本书的体例完全符合学术规范,从挖鼻子的历史,到挖鼻子的观念的变迁,到挖鼻子的技巧,还有最后惊世骇俗的挖鼻之歌,可谓将恶搞和黑色趣味进行到底。

图片发自App

书里还说,女性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挖鼻子!让我想起小时候一旦挖鼻子我妈就会骂我,说我和我爸一个德性。挖鼻子的确很爽啊,有一种怪异的成就感。但是在公共场合挖鼻子很不雅观,只能找出一张纸巾假装擤鼻涕,隔靴搔痒,这又有点不过瘾了。

小时候我还读过一个故事。一位工匠为寺庙铸造了一尊佛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扬言要是有人能从中挑出一点瑕疵,他就不收钱了。一连三天都有人来试图挑错,但是一见到佛像,就被它的精致完美震撼了。和尚们大为苦恼。直到第四天,有一个妇人抱着一个小孩,小孩子看着佛像说:“这个人有问题!他的手指头太粗了,还怎么伸进鼻孔挖鼻子啊!”工匠十分震惊,发现果然如此,于是分文不取。

图片发自App

小学的时候QQ空间里有一个十大最恶心笑话排行榜,其中排名第十的是:“我们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啊,抠了鼻屎都不扔的。”知乎上有人问如何清洁鼻孔里的鼻屎,一个回答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挖鼻子可以是一件很轻松惬意的事情,玩电脑的时候右手抓鼠标,左手正好空着就拿来做点见不得人的事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个右撇子但是左手挖鼻子的时候超级熟练?挖鼻子也可以是一件很神圣庄重的事情,找一张雪白无瑕的纸巾,平铺在桌子上,左右开弓,双管齐下,像辛勤的农民伯伯在金色的秋天收割丰收的麦穗,整整齐齐地垒成五彩缤纷的麦垛,对自己的宝藏如数家珍(病句),敝帚自珍。完事之后,像叠手绢一样包起来,扔在垃圾桶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也有一种空荡荡的失落。

图片发自App

挖鼻子虽然过瘾,但是不要太贪心哦!挖出鼻血就不值得了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挖鼻史》:我们都爱挖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