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 生存与寂寞

其实这个东西无法定义,就我一家之言来说,心理学属于量子力学范畴,在某些平静的规范场下,表现得是温柔合理的一面,但是在一些未知的场下,这东西就跟太平洋上的台风路径一样,难以捉摸,不是不可琢磨,是琢磨起来有点难。

当然我现在也不是什么“家”,这么说自己有点“恬不知耻”,但是当年骂我“恬不知耻”的那个高中女语文老师曾经就是说过自己是“家”,我忘了当年的是因为起的什么争执了,最后以她是什么什么“家”终结了对话。她给我的印象是一种能够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突然的肃然起敬后的满纸心酸荒唐感。其实我在这里想说她装逼,但是像这种拥有“一家之言”态度的装逼,我当时觉得很新鲜!尤其是当我知道有个词叫做“一家之言”后,我突然原谅了她。其实她当时就很寂寞了,碰上一个患有抑郁症、强迫症、PTSD、轻度精神病的高中学生,她能怎么办?只能是把她的那点东西全部换成一种装逼的暴力来镇压住某些思想饥渴的灵魂了。

这么看来,那些充实的灵魂就是用来为空虚的灵魂加注燃油的。然而那些充实的灵魂未必“充实”,可能是个“半瓶子”,但是就被金钱、社会、欲望、自负与自卑给推出来关照其他灵魂了。

图片发自App

这位仁兄给我发第一条信息的时候,我还有点兴奋,可能是我从小自卑的缘故吧!对夸奖者比较需求。但是对话发展到后面,稍微让人有点觉得不堪。有种来砸场子的感觉。其实弗洛伊德、荣格、康德的书,我的确是蜻蜓点水的看过,当然即便是认真看过,我也记不住什么内容。也可以说我没看过吧。因为他们书里的内容无法跟我的寂寞产生共振,也就无法解决我的寂寞,我的记忆力很弱,或者我的记忆模式跟其他人比很窄,因此我的数据库放不下多少为别人服务的内容。

所以我想说的是这些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请原谅我也大言不惭的称呼自己为“家”,毕竟当下装逼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了。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些先贤的基础上的。一个单独的独立的心理学研究者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开发自己的理论,而不是非要做一些具有公共规律的研究。因为我们私人的心理学者,不是为了维稳,更不是为了创造某些具体的定向的经济利益价值观,我们做这些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寂寞,当然那些公共派系的显学如果能解决你的寂寞,您随便去平趟啊!没人阻拦您。

只不过在一个研究方向很窄的课题下,突然拿出一些似乎是受众人膜拜过的课题来咋唬一下,未必显得有些刻意了吧。

来真正讨论的,欢迎!来砸场子的,也欢迎,不过不接待了,我的精力没有备出给你们解决寂寞的那一份儿。来水贴的,大力欢迎!水贴也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指不定什么时候,一些真实且真正的东西就流了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思想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 生存与寂寞)